陽西人的婚嫁儀式被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禮儀,既隆重又繁瑣,夾雜許多迷信色彩,解放以前,陽西人的婚嫁總的來說是封建婚姻禮制,解放后有較大的變革,但有的地方仍保持漢民俗婚嫁基本禮儀,而且滿帶陽西特色。
陽西過去男女到了婚嫁年齡(男十八、女十六),由雙方家長請媒人(俗稱媒婆)代為物色配偶,媒人按“門當戶對”選取對象,向雙方家長介紹男女的年齡、品行、家庭狀況,如果雙方家長同意,便將婚嫁男女的生辰八字(俗稱年庚)分別寫紅紙上,由媒人送給對方,然后雙方各請術士(俗稱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吉利,或求神問卜,如無相沖,再把各自年庚放祖宗牌位上。在一定時間如沒不吉利事情發生,雙方家長便可正式會面,互提婚嫁條件、商定聘金、禮餅、食物和嫁妝等,訂立婚約,擇定吉日,舉行文定儀式。這一階段全由雙方家長作主。雙方兒女未見一面。
封建社會末期,一些開明家長,在定婚之前,會讓雙方男女見上一面,會面地點由雙方商定,俗稱“相睇”,如雙方見過無意見,即由父母作主男方給女方下聘禮,女方接受了聘禮,便被視為男家的人,婚期由男方去選。
男方選定婚娶日期后,通知女方,派人把寫著婚娶日期的帖子送到女家屋里,俗稱送“日子單”。女方接下后,各自向親友發出婚筵請柬。婚期前一天,白天雇請“喃嘸先生”為新娘脫俗,晚上設筵招待親友,俗稱入廚。
到迎親這天,男方一早派人送來彩禮,彩禮多少,視男方貧富而定。女方則在此之前準備嫁妝。結婚當日,男方迎親隊伍先放爆竹志慶,再由媒人坐青衣轎引路,堂信手持紅柬禮盒隨后,跟著是迎娶新娘的花轎,隨后是吹打手儀仗隊,女家設筵招待迎親隊伍。飯后,新娘行出乘轎與迎親隊伍返回男家。
陽西女子出嫁這天,要做很多禮節。一要梳妝,二要開面,三要人喂飯,四要人送出。送出時,要由母親撒米,邊撒邊念些祝福語。女子行出時,不許腳踏門檻,不許回頭望父兄,還要放出哭聲,才表吉利。
晚上男家設宴款待賓客。舅父居首席,新郎插花掛紅,由伴郎陪著門口恭候。迎親隊伍回來,放過鞭炮,新郎在門口站在凳子上,手拿紙扇,等新娘經過時,輕輕在新娘頭上敲三下,意思是給新娘一個下馬威,日后要聽男人管教。新娘進屋后,新人的陪嫁要由新郎打開,一一驗看,并雙手迎上頭頂,讓眾親友過目。
晚宴設圓臺,選八個命相好的男女陪伴新郎新娘吃飯,俗稱陪圓臺。吃飯中間,新娘由伴娘陪著,一一給男方長輩敬茶行禮。長輩喝茶后,要給新娘敬茶錢,以示對新人的關心愛護。飯后,新娘回房,廚工收拾碗筷,設席打堂枚。打堂枚的人分兩邊,一邊替新郎新娘說唱,一邊向新郎新娘提問,內容涉古今中外,倫理道德,愛情生活等等,堂枚一直打到深夜方止。
新郎新娘成婚當晚,還要被人擁著進行鬧洞房,鬧洞房節目繁多,禮節重重,但不管鬧洞房人怎樣打鬧,新郎新娘都要聽話順從,不得鬧情緒。直到鬧洞房人離去,一天的婚禮儀式才告結束。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登堂拜祖,捧茶跪拜翁姑,親戚是日離場,俗稱散廚。滿三朝,新娘歸省父母,俗稱三朝回面。新娘歸來要在日落以前,由女家送禮餅,給男方分發賀禮親友。女家出嫁,遇上第一個節日,女家要做粽子送給男家,俗稱送頭節;遇上第一個年晚,也要做餅送男家,俗稱送頭年。送過頭年頭節.以后再看情況而定,一般女家要給男家送餅好幾次。舊社會窮苦人家,嫁女愁的就是這送餅,女兒回來一次,父母就要愁慮一次,所以舊社會陽西稱嫁女兒為“寒路風”,意思是給父母制造麻煩,得不償失。
舊時陽西女子出嫁前,不許隨便外出,要待在家中,邀集一班姐妹,收集哭嫁歌,以哭聲作歌詞,以表達離開父母親人的難舍情懷。哭嫁有多種形式,有自哭自嘆,有對答式。漁家女出嫁前,要另住一條小船,在船中哭嫁,她們唱的是咸水歌,有月亮的夜晚,靜坐岸邊,聽漁家女哭嫁,是當地人一種享樂,聽的人忍不住,還可以把咸水歌唱過去,那邊待嫁人接了,還過來,當時還倒挺熱鬧的。
舊社會陽西婚嫁風俗這里只能大略說個梗概。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陽西本身,各地的婚嫁風俗并不盡相同,一些地方甚至差異很大,這里不一一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