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以種水稻為主,兼種果菜和薯、麥、粟、豆等雜糧。
家務和農事大多以婦女為主,作息程序大體如下:6點到菜地澆水、施肥,采摘蔬果;8點回家吃早飯,處理家務;11點下田地干活;14點左右吃午飯。若是農忙,吃完飯后休息半小時又下地干活,直至天黑。若是閑時,下午則多休息。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以后,隨著經濟的改善和空余時間的增加,農民開始利用空余時間娛樂、學習、看電視等。部分條件好的農民則在農閑到各地去旅游參觀。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興寧農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傳統的生產牙慣。一是重視農事季節,不誤農時。農諺云:“清明前,開秧田”、“谷雨前,府完田”、“借惜懂懂,驚蟄浸種”。二是重視基肥和種籽。“耕田無師傅,只要肥來湊”、“肥禾晤當肥田,換田晤當換谷種”等農諺具一定的科學道理。三是重視氣候變化。農諺說“正月牛滾泥,二月火炙柴”,說明正月、二月均陰冷多雨。六月六落雨,一百日見霜”,意指六月六下了雨,入冬寒冷會提前到九月下旬見霜。掌握這些氣候規律,對農事安排很有好處。四是互相幫工。大忙季節請親鄰幫工、換工,是興寧農業生產活動的一種傳統習俗。50年代,農業合作化耕作代替了這一習俗。1981 年以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散到各農戶承包,又逐漸恢復請鄰幫工、換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