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重陽節期間,連州保安鎮都有大型的民間傳統活動─大神會。現在的大神會,主要內容是游行隊伍簇擁著各路神鬼環鎮一周,稱“賽神”。“大神”由人戴具扮演,穿龍袍坐龍椅頭頂神傘,由八位漢子抬著。前邊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行者”開路。之后是香案、錦架、龍獅、八音、十樣錦鑼鼓和小童扮的故事人物─許仙和白素貞、楊宗保和穆桂英等。
賽神游的隊伍除了“大神”之外,還有“高神”?!案呱瘛闭玖⒃凇吧窦堋鄙?,被四位漢子抬得高高的。“高神”或數尊,或數十尊,每年不等。“高神”者,當地歷代鄉賢也。如“高神”孟賓于,唐代保安人,家境貧窮卻苦學不倦,但仕途坎坷,五試不第,第六次上洛陽,方得金榜題名,曾任水部員外郎,其詩有盛唐風格。
追及大神會得歷史,當地的老人都說不清,只道“是祖輩沿襲下來的”。但當地得人都會講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皇城中皇帝的龍床搖晃不穩,沒有人能夠扶正。某夜大神托夢給皇帝,說連州保安有個叫黃保義的人,能夠扶穩龍床。于是皇上就派人請黃保義入京城,封他為官。黃保義謝絕了,說什么也不要,只求將京城的繁華熱鬧帶回偏僻的家鄉。皇帝見留不住人,就傳旨:黃保義從京城回鄉,馬蹄所塌處的良田,一律歸他所有。善良的黃保義不愿占他人田地,就騎馬彎山兜嶺走回家鄉。保安的熱熱鬧鬧的“大神會”,便是黃保義從京城帶回來的。
這只是民間的傳說。從形式上看,保安的大神會,原先應該是一種灘祭活動,又是民間的灘戲演出,屬于鄉民在特定季節的一種接神驅鬼祈福的祭儀。有資料載,漢代的京城有大型的灘祭活動。也許,連州保安的大神會確實傳自京城。不過,這種灘祭活動是什么時候流傳至南粵偏地的?保安的大神會,又為什么能保留至今?則有待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