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涌鰲魚舞,源自浙江省奉化縣丹桂鄉金鰲村。是明洪武初年,江氏始祖到番禺屯墾時從原籍引入。它用竹篾為框架,扎成高有1米(尾鰭部分)、長約米余的龍頭魚身模型,外貼紗紙后著色彩繪。其造型是高鼻、蝦眼、口扁而闊,兩側鰓蓋可開合,背鰭像鱘魚,腹鰭像菱角,兩角扎有彩球飄帶。雄魚髹金鱗、系紅裙,尾鰭由3個環形組成,形似“慈姑花”,俗稱“蝦公尾”或“葵扇尾”。雌魚髹銀鱗、系綠裙,尾鰭似“慈姑葉”,俗稱“芙蓉尾”。舞者肩部承托魚身,頭部藏入魚腹,通過肩、臂、手、肘的運動使魚身高、低、旋、擺和魚口開合,在鑼鼓聲中呈現各種舞姿。舞步以“麒麟步”為主,輔以“碎步”、“弓箭步”、“大跳”、“鋪腿”等多種變化,表演“出洞”、“覓食”、“吸茜”、“戲水”、“交尾”、“散卵”、“跳龍門”等程式。舞時另有一個披頭散發,青面獠牙,左手持墨斗,右手揮朱筆化妝作“魁星”伴舞?!翱恰蔽璨接小耙共嫣胶!薄ⅰ扒皾L翻”、“側翻”、“水波浪”、“望月”等招式。從前,九年一屆的鰲魚出游時,有魚燈、馬色、板色等伴隨。
1954年和1986年,當時的番禺縣文化館曾先后多次派出干部到沙涌協助老藝人幸大九整理這一傳統節目,使其更有時代感。鰲魚舞先后獲得“佛山地區首屆民間藝術節優秀獎”、“全國民間舞蹈比賽豐收獎”。1987年應邀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的演出。北京電視臺和香港無線電視臺都拍了紀錄片。
沙灣鰲魚舞,始于清初。形制近似沙涌鰲魚,但頭部更像龍形。清時,每遇秋闈考試前,即由讀書人集資制作,到鄉內各坊演出,取“獨占鰲頭”之兆。演出時,鑼鼓喧天,爆竹震地,每巡回一坊,即需一晝夜。建國后,常于國慶、春節、慶豐收等節日活動時演出助興。1981年沙灣鰲魚曾與沙灣飄色一起進入廣州市區參加“娛樂升平慶新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