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這個僑鄉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人們說,梅縣“圍屋”充滿著客家人的“客味”?!皣荨笔怯梢蛔位蚍叫蔚妮o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樣將主體住宅包圍著的建筑。屋內布局“三堂四廊,十廳九井”:進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風墻隔開;橫向是四排住房和過廳,錯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圓形的房屋圍成天井,叫花頭。屋內房間數十間,可以住上幾代數十口人家。整個“圍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階梯形,最外圍墻筑得很高,窗子開得很小,顯得壁壘森嚴。
從低處往上看,“圍屋”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興寧人又稱“圍龍屋”。如果連大廳前的曬禾坪和一口半圓形魚塘拼起來看,一個單元的“圍屋”,就呈現一個橢圓形。它把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等統一在住宅內部,同時各部分又互不干擾,顯得協調而又和諧。 人們說的“客味”,精髓就在于此。梅縣“圍屋”的筑墻全部是三合土鍛打而成,其抗壓強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過一百號混凝土。它的建筑尺度精確,地墻、地面、樓面、屋面的平度和標高,誤差不超過幾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內外裝飾和繪畫,均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座落在梅縣白宮富良美村有一座華僑建的聯芳樓,又稱華僑“圍屋”。它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裝置著勻稱的各種動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鐘樓上端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塑像,正樓大門的陽臺下,還雕有郭子儀拜壽群像,工藝精巧。正觀整座樓面,富麗堂皇。“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十廳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間長長的枕頭屋。堂、廳、房間、走廊、天井、樓上樓下,設計十分巧妙。
梅縣“圍屋”歷史悠久,它與古代中原人南遷后,不時發生的“土“、“客”之爭有關。客人為適應當時的環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來犯者。他們為了便于生活,把防盜、防火、飼養、加工、貯存、涼曬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一體,以圖達到安居樂業的要求。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圍屋”的建筑也日趨完善精美。然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和變革中,古老的“圍屋”,將成為一種住宅形式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