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和二十這兩天,被陸河人稱為“天穿日”。
陸河人有這么一種習慣,在“天穿日”那天要“殼”甜粄吃。這叫做“補天穿”。為什么要在“天穿日”“殼”甜粄吃補天穿呢?這可能與古時候天要下暴雨,造成自然災害有關。由于當時科學技術落后,人們認為這種自然現(xiàn)象是天穿了。于是,就把半圓形的鐵鍋當作天空,用甜粄來補一補。這樣,新的一年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意吉祥,無災無難。
“殼”就是烙、煎的意思。“殼甜粄”就是把鐵鍋加熱后,放些油在其中,然后把甜粄塊放在有油脂的鍋壁上烤熱。火候要適度,太熱易把甜粄燒焦。待甜粄軟化且皮有點硬時即可鏟起來吃。這樣的甜粄味道清香,非常好吃。這是陸河的傳統(tǒng)特產食品。陸河這種風俗習慣估計有幾百年的歷史。現(xiàn)在,還有很多陸河人保持著這種風俗。普寧、五云、上砂等陸河的周邊地區(qū)也有這種傳統(tǒng)習慣。
以前,陸河人認為“天穿日”是不太吉利的日子,一般不外出或做重大的事。有些人至今仍有這種做法。
“天穿日”“殼”甜粄吃是陸河人的一種吃的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