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迎春指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日,農家敬香燒紙錢,向天祈禱,望賜好時年,并開始備耕。俗諺云:“立春大如年”。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這一天,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州官縣吏,都要參加“迎春”、“打春”儀式,以示對農耕的關注。這一習俗,在本縣曾演變為娛樂性的藝術活動,伴之以歌舞,叫做“舞春牛”。抗日戰爭年代,西南邊遠山區的人民群眾借“舞春牛”向群眾宣傳,有“舞牛頭,掃牛尾,同心協力消滅日本鬼”的唱詞。
祭社二月二,俗稱“土地誕”,又叫社日,或叫“供社”。家家戶戶做糕點,拜社稷,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孝經》載:“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偏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又傳說“社”原是天上星宿,社壇之神,他和雞、牛一起下凡時曾發誓:“如有人殺你們,我愿住冇蓋廟。下凡后,雞、牛果遭宰殺,“社”即履行諾言,住冇蓋廟。故今在樹頭或竹頭,放一塊土磚,擺一顆石頭,便是“社”神之位。建國后,舊俗逐漸革新。
手工業
拜師酒舊時,從師學藝,辦拜師酒,答謝師傅。學徒滿三年,辦滿師酒,師傅回贈工具。現改“拜師酒”為“謝金”。
開工酒泥水匠受雇建房,在開工及上梁之日,主人置酒肴款待。飲前,主人舉杯祝酒,以示敬師。并封“利是”,表示“開工大吉”。
商業
敬財神商人喜敬財神,后堂設有神龕,早晚進香,祈求保佑。置“土神”,有“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的對聯。現商店多立“關公塑像”。
牙祭日每月初一、十五,老板為從商學徒,伙計們增加肉食,稱“牙祭日”。平時則清淡素食。建國前,此舉在新昌埠的商界最為時興。
建筑業
拜魯班泥水、木工、棚廠稱為“三行”。開工之日,立魯班肖像,設酒拜祭,以求智慧,工程順利。
打牙祭與商業的“牙祭日”有所不同,即不限于初一、十五,而是每項工程開工、竣工,工頭為工仔加菜,“三行佬”稱之為“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