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瑤歷代都較定居,故各居住點多已成村寨,其房屋替依地勢而建筑,村落是不整齊的,有集中于一邊的,有東一戶西一家地散布于山窩林中的。村子的大小,視其宗支的發展情況及地理環境而定,有三四戶一村的,也有六七十戶一村豹。建房用料就地取材,以杉木、杉樹皮、沙、泥等為主,稍經加工即可應用。房屋一般以石或少量火磚作基礎,上砌泥磚或墻(干打壘)。較富有者則蓋瓦,貧者則蓋杉樹皮或茅草。火磚與瓦,購自漢區,或請漢人到瑤山燒制。
房屋的建筑形式,普遍是多間排列的平房,室內的間隔是:飯廳一定處于居住的中心點,故正中一間必砌一雙眼灶,是為廚房,左右兩邊廂房作臥室,在實際使用上,卻是包含臥室、廚房、飯廳、客廳、貯物室等多種用途。廚房不設煙孔,灶里的火,不用時以灰掩蓋,保留火種,因房子開窗不多,窗口狹小,雖白夭,室內亦較為陰暗。
每戶均有神位,供奉所崇拜的神,一如太上老君,元始夭尊,道德真君等,各家不一。家具甚少,除床板、木盆及洗澡槽是自制外,其余的日常用具多數購自漢區。
飲食是以大米、包粟、薯類為主,一雜以三角麥、小米等。每日三餐,午餐多帶到野外工地上食。
禽畜的飼養,普通是牛、豬、雞、狗等,鵝鴨則較少,牛是生產上的曳引力,屠宰甚少,狗主要用于狩獵及看家。
西邊瑤,解放前無定居的村寨,都是三兩戶散居于山嶺之中,而每住一地,一般三年,長則五載,當賴以謀生的山貨資源漸趨枯竭,土地瘦清,又遷往別處。這種住無定居的流徙生活,歷代如此,所以住居全是茅寮,無磚瓦結構的房屋。每遷一地,豎木柱數根,以小竹子或竹片夾織成竺塊,扎于木柱四周,上蓋茅草或竹片,茅寮即告“落成”。然后于寮內的地面打一些柱子,上擱木板,就算是臺凳了。白天,大人小孩上山辛勤勞動,黑夜,全家蜷縮在墊著茅草的竹架“床”上,若遇狂風暴雨,其悲苦實不堪言狀。
西邊瑤無耕牛,亦無犁耙,全部家財就只有火藥槍,碗、鍋、云鼎以及斧、鋤、刀等,遷移搬家非常容易。西邊瑤的祖祖輩輩就如此山過山、嶺過嶺地度過了漫長的極其貧窮困苦的歲月。
今天的瑤族同胞,無論“東邊瑤”“西邊瑤”,不僅有自己的磚瓦平房,有的還有樓房。大多數瑤村已安裝了電燈,不少家庭還有收音機、縫紉機、單車、手表等較高級的家具及用品。有的還購置了電視機、錄音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