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中“名副其實”的人口大遷徙。
由于勞務、逃荒、經商等諸多原因所造成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在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與“闖關東”和“走西口”相比,“下南洋”可謂跨國越洋,范圍之廣,歷時之久,影響之深遠都是前兩者所望塵莫及的。
隨著移民數量的日益增多,會館的誕生與其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擔負的使命也就變得日漸明顯。南洋地區的會館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中葉。其中在新加坡較為悠久的會館就包括了成立于1840年的福建會館,成立于1854年的瓊州會館(后更名為海南會館),福清會館和興安會館等等。
早期的會館,其主要功能是為身居海外的同鄉或宗親提供一個臨時居住、辦公兼休閑的場所。通常會館內都備有客房、會議室,大一些的會館還有戲樓。
不僅如此,其更深一層的目的和意義在于為遠居他鄉的同鄉們創造一個互相溝通感情的平臺,以及在必要時提供幫助的良好紐帶。這也充分體現了海外華人時刻銘記關懷互助精神的傳統美德。
隨著歷史的變遷,會館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轉變。當代社會,知識和教育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在為同鄉提供種種便利的同時,許多會館就提出了興資辦學的理念以至于更好的服務大眾,回饋社會。例如福建會館在1906年創辦的道南學校、海南會館集資創辦的育英中學、福清會館創辦的培群小學、興安會館創辦的宏文學校等等。
多年來,這些會館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廣教育,從事社會福利工作,造福人民,奉獻社會,從而將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以興安會館創辦的宏文學校為例,在校長的倡導帶領下和師生們的積極響應下,這所成立于1920年,有著悠久歷史的學校至今還處處洋溢著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培養有信心,有道德修養,并熱愛藝術與中華文化的年輕一代”是宏文學校的校訓與使命。
為了把弘揚中華文化的目標融入到學校的辦學理念中,學校把華樂、象棋、圍棋、書法、中國水墨畫、武術等編入小一到小五的課程中。近年來也推出了很多新方案,例如輔佐低年級學生控制雙語和晉升決心的“口語和演藝班”,以及讓高年級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來創造新事物的“小小創造家課程”等等。
由此可見,新加坡的會館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會館。它是“一種文化”,“一個精神”和“一個使命”。一種融合并升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一個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和一個不遺余力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揚光大的光榮使命!而這個使命必將引導著我們再攀高峰,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