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王瑞杰在去年走馬上任后不久,便致力于創導“以學生為本,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近日又宣布將頒發品德獎(Edu saveCharacterAward),獎勵在品行方面有杰出表現的學生。私下揣測,許多能夠體現優良品德的行為或表現,比如:尊重、孝敬、愛心、負責、英勇、忠實、誠信、堅韌、 勤奮、助人、體諒、包容等等,都有可能獲得有關的獎項。這也許是新加坡教育體制內的一種創舉,也符合傳統中華文化中揚善抑惡的道德教育觀點。
在先秦時代,社會一般上還處在比較衰頹混亂的情況。為了創造更完好的社會條件,偉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和孟子等都致力于提倡道德以教化民眾。他們不厭其煩, 苦口婆心地教導人們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宣傳各種品德高尚的好榜樣,借以達到揚善抑惡的目的。后代儒學者著書立說,把好品行加以細化成各種德目,編制教 條,教導并表揚品德修養有成的人,終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倫理教育系統。由此可見,道德建設工作必須從教育著手。教導與培育兩者缺一不可。
積極宣傳、表揚以及獎勵品行杰出的好榜樣是正面教育,作用肯定是很大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教導的工作。令人擔心的是許多現代家長還不能好好地指導子 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就曾多次經歷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有一回在地鐵上,座旁女士手抱約3或4歲兒子。兒童拿著罐子吸飲料,吸完之后, 竟然用相當尖銳的吸管刺我的手臂。我加以喝止,他便嚎啕大哭。媽媽忙著安慰逗哄,只丟出一句“say sorry touncle”。兒童哭鬧了好一陣子才停止,自然也沒聽從母親道歉。爸爸站在前面,鐵青著臉孔,正眼都不看我一下。如此處理情境,這對年輕父母是否給予兒童 錯失的信息?在學校里,也經常有學生無禮頂撞老師。這些學生言辭粗暴,強詞奪理,逼得老師十分懊惱。不過,為了維持紀律和良好的課堂管理,教師們往往采取 息事寧人的態度,錯失品德教育的機會。
新加坡是一個法治社會,備有法律條規防止各種惡言惡行。有關機構和報章媒體也經常表揚好人 好事。如今又將要有系統地獎勵品德優秀學生,道德教育自然會大大地加強。也許我們還可以《弟子規》做樣本,整理出一套配合本地情況,簡單易讀,又能朗朗上 口的教材,供家長和老師們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各種良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