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輸油管道
近幾年,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明明是因中石油或中石化建設可能導致高污染的項目引發民眾抗議,而出來應對民眾抗議的不是這兩家公司,卻是地方政府,作為直接當事人的中石油或中石化,則似置身事外的看客,坐看政府和民眾的對抗。
以此次中石油在昆明安寧建設千萬噸煉油項目引發的民眾抗議為例,走上前臺的,依舊是云南省和昆明市兩級政府,而利益攸關的當事人中石油則隱于幕后。
這種奇怪現象背后,是一個公司的商業行為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公司的逐利行為被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和地方政府的GDP沖動所掩蓋。既然是“國家戰略”,那對抗民眾抗議的,沖在最前面的,當然是政府啦。
然而,西哲有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我的看法是:沒必要動輒把一個公司的商業行為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角色錯位、李代桃僵、破壞市場、代價高昂,而最終的“國家戰略”并不能實現。
“國家戰略”被濫用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中緬油管氣道和中石油在昆明安寧的煉油項目,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假如這不是一個“國家戰略”,那么,這個項目是否開工,首先要問的便是:投資與收益怎樣?環境成本如何?民眾愿意選擇GDP還是愿意選擇環境?和民眾談判的代價如何?但是,一旦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便被忽略了。按中國對待“國家戰略”的一貫態度:不計代價(成本代價、環境代價),只要結果,更不要說一般的民意了。而“國家戰略”往往包含著太多的內容:愛國,國家安全等。“國家戰略”意味著民眾只能接受而“無權”反對,因而,任何反對的力量都會被國家力量加以限制。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才會有“實名制”口罩和復印,才會禁止你穿什么衣服,才會把關涉民眾健康生死的“環評”報告定位國家機密。
經不住推敲的“國家戰略”
把中緬輸油管道和昆明安寧這個煉油項目定位為國家戰略的人可能這樣認為:因為中國國內原油滿足不了需求,而石油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潤滑劑,沒有石油就不能發展,而這條輸油管道和煉油項目的建設實施,對增進中國的石油安全意義重大。是中國未來的幾條“能源生命線”之一,于是,它理所當然是一個“國家戰略”。
乍一聽,好象也沒錯。然而,它卻經不住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