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好的中藥怎么服用很重要。 正確給藥有利于發揮藥效。 如果服藥不當,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嘔吐,效果不佳,甚至會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的一般服用方法是每天兩次,早晚各一次,或一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但根據治療的需要,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飯前服用。 一般病位較低,宜飯前服藥,便于藥物送出。 如肝腎不足或腰以下疾病。 治療腸道疾病,也宜飯前服藥,因為此時胃是空的。 服藥后大部分可直接與消化道粘膜接觸,吸收快,作用多。
2.飯后服用。 病在上者,宜飯后服藥。 如治療心、肺、胸、膈、腹腔以上疾病,或刺激消化道,飯后服用,可改善藥性。 毒性較大的藥物也應飯后服用,以免吸收過多而導致中毒。
3. 冷食。 一般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等,均應涼服。 冷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降溫后服用感冒藥,如治療嚴重的發熱癥狀;
4、暖和的衣服。 凡是溫性藥、補藥均宜溫服,以行氣益氣,增強補益作用。
5. 趁熱食用。 凡是散寒解毒的藥物,都應趁熱內服,以達到發汗的目的; 散寒和疏通血管的藥物也是如此。
6.代頓服務。 指藥性強,宜一坐服的小劑煎劑。 目的是在不損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物的藥力,發揮最大的功效,如通便、活血等。
7、頻繁的服務。 有咽喉不適、嘔吐者,宜分幾次服用。 慢慢服用,讓煎劑充分接觸患處,見效更快。
8.空腹服用。 所有滋補湯劑均應在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
9.睡前服用。 睡前應服用安眠藥和鎮靜藥。 此外,氣滯、胸膈疾患服藥后應仰臥; 有頭、腦、耳、眼病者,服藥后臥枕。
10. 隔夜服用。 主要是指驅蟲藥。 睡前服用一次后,第二天早上空腹再服用一次中藥養生中藥養生,這樣腸道寄生蟲更容易被麻醉或殺死,以便排出體外。
總之,服用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藥物性質和醫囑而定。 原則是充分發揮藥物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 無論是飯前還是飯后服藥,都應間隔半小時至一小時,以免影響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