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與月建有著密切的關系。
“建月”,就是北斗星斗柄指向相對應的地支月。
何謂建?“建”乃會意字。從廴(yǐn)之偏旁,可知其有引長之意。建之本義乃立朝律,在此引申為立歷律。古代星相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在此之建,同具原意與引申雙重含義。
北斗即北斗七星,由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組成,七顆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顆星名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前四顆稱“斗魁”,又名“璇璣”組成斗或者勺身;后三顆稱“斗柄”,又名“玉衡”,或曰斗杓。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其斗柄都指向北極星(亦稱北辰星),人們根據天璇、天樞指向的五倍兩星間的距離來辨認北極星。北極星在一年四季中的位置基本不變,都在天空的北邊。所以古代的中國人很早就用北斗星來確認北極星,來辨別夜晚自己的方位。因為北極星的亮度低,而北斗七星由于其亮度和其七星的形狀,使人能在夜晚的天空中非常容易尋找到它,所以古人和文字對它的描述要多的多,而真正指給人們方向的北辰星提及的就很少了。初昏時刻古人常常用斗柄所指的方位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一年之中,北斗星的斗柄(或斗杓)旋轉十二次指向不同的方向,也就是建的旋轉又十二次,古人將這十二次轉向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稱為“十二月建”,歷律的月份即由此而定。在古代,月的稱呼也常常被稱為“建某(月)”,如建寅(正月),建卯(農歷二月),建巳(農歷四月),建申(農歷七月),建子(指以夏歷十一月)。
按照中國北斗指向東方時候為春天,指向南,西,北的時候為夏、秋、冬天。各月斗柄指向某地支方位時候就是某一個“建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