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號子除了在勞動中起鼓舞情緒、減輕疲勞的作用外,還有指揮勞動、協調動作的功能。使單調乏味的純體力勞動,變得生動有趣,和諧有力。基本形式是一領眾和,唱詞內容隨情所至,說古唱今,即興編唱。句式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不等,流行本縣的《打夯歌》,曲調質樸,節奏鮮明,唱詞中多有襯詞,如“咦”、“喲”、“嗬”、“哎”等。《碾場歌》是武山山歌號子的另一種形式,節奏自由舒緩,曲調柔和悠長。
小調,是武山民歌中十分廣泛的一種歌曲形式,數量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和山歌、秧歌有聯系,在各個歷史時期,常常填上新詞。句式多以四句為主,間或多種文學變體。常是一首歌詞,曲調朗朗上口,唱詞通俗易懂,旋律奔放流暢。同一地區流行的小調也往往在形式、風格上差異很大,故有十唱九不同之說。有的小調同當地其它民歌有較密切的聯系,在號子,山歌和其它風俗歌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跡。有的是從號子、山歌演變而來,這類小調風格樸實,內容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為主,其中反映婦女生活的比重很大。還有一部分小調則與相鄰的地域,甚至較遠的省份所流行的小調相同或相似。這類小調的結構比較規整,曲調委婉,表現比較細膩,唱詞多采用敘述的形式,有相當一部分曲調,接近眉戶風格,可分“花音”與“苦音”等。如灘歌一帶流行的“審蘇三”即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