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池民間,講究人生的禮俗由來已久,名目繁多,其中既有迷信色彩,又包含著美好的企盼。
祈子 每逢娘娘廟會,華池城鄉一些不孕或無男孩的婦女即由家人陪同到娘娘廟燒香求子,抱回神像前擺放的泥娃娃或布娃娃,如果懷孕,來年再去還愿,進獻燈油、現金等,并送上加倍的泥娃娃或布娃娃??h內最著名的是白馬鄉菩薩山娘娘廟會,每年農歷三月二十逢會,不孕或無男孩婦女,紛紛前往叩拜,祈求娘娘賜福賜子。
催生 孕婦即將分娩時,娘家要派人或由娘家媽親自去女婿家看望待產的女兒??赐麜r所帶禮品有水果、雞蛋、嬰兒衣褲、斗篷之類,意為催生。
出生 嬰兒臨出生時,農村人多請有經驗的接生婆接生,或到距離村子較近的醫院請助產師來家接生;城鎮婦女進入預產期,多住進醫院待產。當地孕婦生產忌住娘家,但產后娘家人即可前去探望。孕婦產后稱“月婆子”。產婦一般由婆婆或娘家媽等人侍候飲食起居。當嬰兒呱呱墜地時,婆婆必熬一碗小米粥給產婦喝,據說有催奶作用。嬰兒出生第三天,要在囟門、胸口、兩嘴角進行針灸,據說能祛風防病,保證嬰兒平安。
睡偏頭與綁膝蓋 嬰兒出生后,讓其枕著裝有玉米、黃米、黃豆之類的枕頭仰面睡覺,防止形成側向偏頭;有的父母還用布帶將嬰兒膝蓋、腳脖包緊捆扎,以使其長大后行走能保持兩腿筆直,姿態優美。有意識地“睡偏頭”、“綁膝蓋”,如掌握適度,利于體態的健美,但并不符合育兒科學,已為大多數人所摒棄,而在農村仍有沿用者。
滿月 也稱“出月”。男孩滿月為29天,女孩滿月為30天。孩子滿月之日,親朋好友要攜帶衣物、花布、斗篷等嬰兒用品前往祝福,并要給嬰兒拴“長命鎖”。共和國成立前及50年代,以銀鎖為主,現多以用紅毛線拴錢幣系于嬰兒脖頸代之。孩子滿月時,主人家都要設宴款待來賓,還要請一位兒孫滿堂的婦女給孩子剃頭,并將胎發用紅紙包好保存。據傳,嬰兒胎發極為重要,遺失會對孩子不利。滿月宴席間,親朋好友給嬰兒的父母、叔輩、爺爺、奶奶臉上涂抹鍋底黑或紅印油,以此表示祝賀并增加喜慶氣氛。現時孩子滿月還要請攝影師、錄像師來家中照相、錄像留念。
百日 亦稱“百歲”。嬰兒出生100天時,外婆及至親好友再次前往嬰兒家祝賀,主人家以酒菜款待。這一天也要給孩子照相,還要燙上金字“百日留念”,以作永久紀念。
周歲 孩子滿周歲時要舉行“抓周”儀式,即以剪刀、書籍、針線等物件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視其所抓何物以卜孩子將來的志向和情趣。此日也要照相留念。
過關 華池民間傳說,孩子犯了“關”,便多災多病,給孩子“過關”則可祛病除災。過關有多種形式:
抱養者家庭一定的錢帛方可改姓。抱養的孩子與親生子女相同,有對老人贍養的義務,亦有財產繼承權。另外,縣內還有“一子開兩門”的習俗,即一個孩子兼承兩家宗祧。孩子的名字中常含有兩家的姓氏,如楊繼丁、張永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