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 政
家長一般是家中輩分高或同輩人中的年長者,在同輩的長者中男人居先。但和其他地方相比,興寧婦女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婦女在家不僅和男人一樣干重體力活,而且能掌家執政,決定家庭大事。據對刁坊鎮墨池管理區83戶家庭的調查,男當家的39戶,女當家的31戶,夫妻互相商量、共同當家的23戶。調查說明,夫權至上,一人獨裁的家長制在客家地區久不多見,大部分家庭都是能者當家,各盡所長,不管大事最后由誰定奪,雙方都有權發表意見,互相商量。
2 .飲 食
大米為主食,雜糧有番薯、小麥、粟、芋、蠶豆等。豐年時一日三餐均食大米,且多數農家每餐都有稀飯和干飯。歉收年則多吃雜糧,尤以食著薯為多。在農村,一日三餐無區別;城鎮則有早少、午飽、晚精之分,早晨多食粉、面、粥。平時所食菜蔬為臃咸菜、咸菜干、蘿卜干及各種青菜。逢年過節,幾乎每家都制作釀豆腐、魚丸、肉丸、紅燒肉等客家傳統菜。在客家語音中,“腐”與“富”、“食魚丸”與“食晤完”諧音,紅燒肉則象征財喜,所以興寧人特別偏愛這幾道菜。具有傳統特色的菜還有姜酒雞、白切雞、炒豬肚、炒仔鴨、腐卷等。這些菜肴講究“色、香、味”,偏重“肥、咸、熱”。
在所有的傳統食品中,最富有特色的要數婦女“坐月”期間必須食用的“姜雞酒”。其制作方法是把一定數量的老生姜切成絲狀,用花生油炒至赤黃色,然后將雞肉塊、炒姜絲加適量老酒一起下鍋煮熟,再用沙堡盛起,文火堡透。這種姜雞酒有去瘀活血、溫中補虛之功效,是客家婦女產育期的傳統大補食品。
3 .居 住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而來,在人地生疏的環境中生存繁衍,要求家庭群居,從而建筑對外封閉、內部敞開的圍屋寨,以抵御外來的侵犯。
興寧的客家圍寨規模較大,造型獨特,形式多樣。主要有圍龍屋、四角樓、棋盤樓、圍寨。其中,圍龍屋最具特色,被中外建筑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筑一大奇觀。
圍龍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棟兩橫一圍屋,正中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大的也有多橫屋、多圍層的,其小門也跟著屋數增多。如葉塘黃雀湖黃屋、寧新東興圍(九廳十八井)均為三層圍龍,合水官塘下黃屋有四層圍龍,寧新花螺墩長興圍羅屋計有五層,、是境內最大的圍龍屋。
圍龍屋正中有上、中、下三廳,上、中廳間有一口天井,用一道木屏風隔開,平時屏風是關閉的,必要時才開。上廳正中有一神龕安放祖宗牌位,上、中廳的兩側各有一南:、花廳,是接待賓客的地方。上廳后面是半月形中央隆凸的花階(亦稱花頭腦,背湖嶺)。圍層正中的一問,、“龍廳間”,是族人聚議的公共場所。
房屋一般建在山坡或山丘下,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屋門多朝向東或南,屋前置禾坪,為曬谷物和公共活動的場地:禾坪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以池納污水,兼防火、洗滌、灌溉、養魚和調節氣溫。池塘周圍辟菜地,筑圍墻連接禾坪兩端,并左右各開斗門(副門)為總出入口。屋的兩邊“健雜房、廁所(糞池)、牲畜間。在屋內或夕)圍建飲用水井,屋背種植數畝“屋衣樹”,叫“瑩背”,以保持水土,美化環境。
圍龍屋布局合理,正屋與禾坪、池塘、林地構成一個整體,自成特色,頗有江南園林風采。各式圍屋樓寨的布局、格調大同小異,唯規模與裝飾有較大的差異,一般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地盤大小、以及治安狀況和房主的經濟能力而定。規模形式主要有大裁與小隊裁兩種。結構裝飾分高、中、低三檔,現有圍龍屋一部分是低檔的木石磚結構瓦房,裝飾簡樸,多數為高中檔水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搬出圍龍屋后,自建房的逐漸增多。 眾人們不再聚族而居,建房也是新式洋樓,中西合壁的居式漸多,選用地段也不像以前那么講究風水地理,而偏重交通方便,故沿公路建房的日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