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前,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陽山同冠一帶的百姓都會在觀音巖舉辦觀音誕廟會,即是以燒炮、搶炮來慶賀觀音菩薩誕辰而進行一系列祭拜神靈、祈福禳災、體育競賽、集市貿易等功能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據觀音巖石刻記載,此廟建于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估計搶炮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觀音誕燒炮、搶炮活動,由民間自發組織,以鄉村或宗族為團隊單位參與,搶得炮者獎炮屏一座,一表祥兆,二示嘉勉。一般燒炮九響,搶炮九次,共有九座炮屏為獎品。搶得頭炮者為頭采,依次次之。炮屏由百姓捐獻錢物,以金銀、珠貝、玻璃等嵌鑲,外掛彩絲、花飾,中間是一塊觀音慈航普渡畫鏡的神臺。炮屏雖然是獎品,得獎者并不能永久占有,下次觀音誕得送回作獎品。在搶炮的隊伍中,以保平、龍頸、坑壩、鳳山、九陂、連州等地較強。燒炮用的“炮”類似今放煙花的炮筒,用鐵鑄成,底寬嘴窄,里面裝火藥,炮口頂上塞一木梢,木梢上拴一個紅繩纏繞的圓鐵圈(直徑約4~5厘米),即所謂爭搶的“炮”了。
觀音誕會期為一天,會期前夜往往最先來到的是生意人,他們要搶占攤檔旺位,便于售貨嫌錢。隨著天色漸亮,通向觀音巖的水、陸道上,舟船、行人逐漸多了起來。不用說,都是方圓百里四鄉八村來看搶炮或搶炮的。這些人有連州、九陂、龍潭、高山的,有寨崗、扶村、黎埠的,甚至更遠地方的人客。半晝時分,觀音巖前的三岸碼頭,檣影林立;沙灘上,人山人海。有賣雞公、菩蘆、擇塞等小食的,有賣日常雜物、農產品的,還有小賭檔等。此時,主辦者正在緊張忙碌;搶炮者磨拳擦掌,躍躍欲試。更多來看熱鬧的男人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婦人們則在擠一旁,拉扯家常;小孩子們上竄下跳,盡情玩耍。或趁沒燒炮前,四處隨意活動。
組織者在燒炮之前,先擺祭品、燃香燭,拜過觀音等神仙,然后鳴紙炮,一表誠心祭神祈福,二示意搶炮可以開始。行將燒炮,各村各隊人馬,個個都神采奕奕,虎視耽耽,咸集在炮的周圍。這些搶炮者在各自的教打師(武師)率領下,都是五大三粗的男人,更多壯如牛牯的農村后生。同冠水流域自古兵匪賊強禍患不斷,各族、各村民歷來重視練習武藝,防暴自衛,故搶炮人群之中,均非尋常之輩,等閉之人,更不乏身懷絕技的高人。只聽“轟”一聲炮響,遠處的人尚未聽到炮聲,紅艷艷的“炮”已一飛沖天,直射半空,于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和白沙灘上雜色人群之間,分外奪目。此時,山峽間炮聲回蕩,夾雜著千人萬眾的驚呼,場內搶炮者昂頭注視著飛“炮”的起落,期待天降好運。“炮”飛至頂,又緩緩而下,越下越快,人群朝炮下落的方向拼命捅擠過去。往往天時不如地利,眨眼間,“炮”已落在不知那一名幸運兒手中。這下子,是真正考驗隊伍與人馬是否“人和”,是否有勇力,更是身懷技藝的漢子發揮功夫的時候了。這時,一場龍爭虎斗才剛展開。沙洲上,或狼奔豕突,人仰馬翻;或一馬當先,群雄遂鹿;或蜂飛蝶舞,聲東擊西。最終,“炮”被送至報號臺,公證人立即鳴鑼宣布某地某某榮獲第幾炮,發給憑據,待賽終領賞。一輪搶炮之后,接著又開始另一輪搶炮,九次而終,時約下午四時。搶得“炮”的村民,興高彩烈的扛著炮屏,歡天喜地地踏上歸途。搶得炮歸,預示得炮的鄉村一年好運、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