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風行起來的旗袍1843年上海開為商埠之后,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清朝的正統觀念,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逐漸松動,于是,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服裝仍然是長袍馬褂,上襖下裙。
之后,商業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的服裝穿著有所變化,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用,西方的縫紉方式也開始流行起來,而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繡等傳統手工藝漸漸地衰微了。
以后由于出洋赴西歐和日本的人多了起來,他們不斷地把西洋服裝款式帶進十里洋場,上海服裝行業因都市地繁榮而繁榮,成為當時全國以至東南亞的一個服裝窗口。尤其是女性的服裝,由于縫紉精致、款式合乎時代潮流,使上海成為全國婦女時裝的中心。
當時的上海尚無專業服裝研究設計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手,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從20世紀扣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頭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叉的高矮等,不僅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而且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束胸裹臂的舊習,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的美顯示出來,正迎合了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起先,上海婦女將舊式的長裙加以改造,成為長馬甲(亦稱旗袍馬甲),上身仍是短襖。1926年,長馬甲與短襖合二為一,便成為東方時裝的典型--旗袍。可以說,旗袍是上海最早的婦女時裝。
不過,同是一襲旗袍,花樣卻是年年在變化。初行之時,旗袍長及腳踝。1927年,有些時髦女子想提高旗袍的高度,有怕遭到守舊派的非議,便一面將旗袍做到小腿肚以上,一面又在旗袍下擺釘上三、四寸長的蝴蝶裥。
1928年,旗袍進入新階段,長度縮短到膝下兩寸許,整個小腿都裸露在外,極便行走。其后,旗袍流行的長度幾乎年年有變化,時長時短。與之相應,旗袍流行的長度幾乎年年有變化,從闊大的中袖變到短袖,又從短袖變成馬甲袖。
三十年代初,經交際花薛錦圓女士提倡,上海婦女又時興在旗袍四周滾上一圈花邊。1933年,電影明星顧蘭君首先在旗袍左襟開叉,連袖口也開了半尺長的大叉,一時摩登女性竟相仿效。嗣后,叉越開越高,一直開到大腿根。因為開叉的關系,旗袍里面又盛行襯馬甲。同時,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貼身,將全身的曲線充分顯露于外。
物極必反。1935年后,經交際花陳玉梅、陳綺霞兩姐妹的提倡,旗袍又流行低叉,袍身也越來越長,甚至長及地面,連鞋子都看不到了。不過這種式樣走路太不方便,不久旗袍又時興將長度與邊叉適當提高。
旗袍流行的式樣不斷變化,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當時就有人說:"長了改短,短了加長,老是這一套花樣。十年前你認為不合時的舊衣服,可能在現代的潮流里加以改造,成為一件最摩登的衣服。"
婦女冷天穿的外衣,最早是盛行綢面的斗蓬。1927年后,模仿西洋婦女裝束,改穿大衣。于是大衣日益流行,老式的斗篷則被淘汰了。三、四十年代,還曾流行過絨線外衣。這是近年來上海流行的內衣外衣化的發端。
至于婦女流行穿西裝褲,則是抗戰勝利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