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古爾邦節的民族有哪些 我國過古爾邦節的民族
古爾邦節是我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
在伊斯蘭歷法系統中,古爾邦節日期是不變的,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但是如果以公歷來看的話,古爾邦節的日期就是不停變化的。原因在于伊斯蘭歷法與中國相似,擁有著兩套歷法。伊斯蘭歷法是基于月亮的運行,而普通的公歷系統卻是基于太陽的運行。每一年,由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關系,古爾邦節在全球各地慶祝的日歷日期也不同。通常來說,確切日期要通過觀察月亮變化而定,可能在正式節日的十天前還要調整。
慶祝古爾邦節的活動
臨近古爾邦節三天,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里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準備充足的美食。
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成年男人皆去當地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
聚禮之后,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駱駝還是宰馬,由各家經濟實力決定。通常人們把獻祭的牲畜宰好,大塊連骨肉燉到鍋里后,男子們才開始互相串門。
拜賀節日。節日第一天,先給發生過喪葬和家難的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給鄰居和長者拜節。在禮節性拜節活動中,除了給夫妻雙方老人拜節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節活動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開進行。之后,才是同輩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要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維吾爾民間拜節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系,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爾邦節的由來
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意為獻牲。關于這個節日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巴比倫有一名叫易布拉欣的先知。他是人祖阿丹圣人的第二十代子孫。有一天夜里,先知易布拉欣做了個夢,他夢見真主對他說;“易布拉欣,你必須把你的幾子易斯瑪儀宰了,來獻牲。”說完,易布拉欣就醒了,先知們的夢境都是真實的,夢中所見都必須實現。
易布拉欣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到了晚年才有了這唯一的兒子,現在要讓自己親手把兒子宰掉去獻牲,這可是鐵石心腸的人也無法忍受的痛苦啊!然而先知畢竟是先知,易布拉欣靠他對真主的堅定信仰承受了這種痛苦,他決心服從真主的意志。
第二天早晨,他便領著易斯瑪儀來到了麥加城郊的米納山谷,然后對易斯瑪儀說明了原委,易斯瑪儀對父親點了點頭,表示應允了。
為了減輕父親的痛苦,使他順利地執行真主的旨意,易斯瑪儀對父親說:“父親啊!你把我捆緊些,免得我搖晃;請你脫下我的衣服,不要讓血濺到上面了,我母親見了會悲傷;把你的刀磨快一些,這樣會減少我的痛苦。請代我問候母親,把我的衣服交給她,這是兒子留給母親的紀念,當她想念我時,見了這衣服便會得到安慰。”
易布拉欣聽了這些話,非常痛苦,也非常感動,能有這樣一個信奉真主的兒子,他感到寬心,他將兒子抱在懷里,親吻不止。
“父親啊!你奉命行事吧!”易斯瑪儀想到了真主的旨意,頓時止住了淚水,對他父親說:“你別難過了,我會忍受下來的。”
易布拉欣捆住了兒子的雙臂,把他放倒在地,然后拿起鋼刀,默默誦讀了一段經文,便把刀對準兒子的咽喉用力宰下去,卻咋也宰不動。
“父親啊,請把我的臉不要對著你。”易斯瑪儀以為是父親心疼自己,手發軟了的緣故,便對父親說道:“父親啊!這樣下去,你會產生憐恤之心,阻礙你執行真主的旨意。”易布拉欣立刻按照兒子的話做了,又舉起刀,使出更大的勁,向他的脖子里宰去,還是宰不動。易布拉欣不知所措,便向真主祈求該怎么辦。
正在這時,只見從天空中飄來了一只肥壯的黑頭綿羊。“易布拉欣啊!”真主默示他,“你已忠實地執行了夢里的指示了,現在用這只羊頂替你的兒子吧,我就是這樣慈憫一切行善的人。”易斯瑪儀拿起剛才易布拉欣用過的刀,對準羊的脖子宰了下去,頓時羊的氣管、血管和食管一起斷了,殷紅的鮮血嘩嘩流淌出來。
看著羊倒地死去。易布拉欣父子倆流下了感激的眼淚。
古阿拉伯人依此傳說,每年宰牲獻祭。伊斯蘭教繼承這一習俗,規定教歷每年十二月十日為宰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