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眼睛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器官,因為它不僅能看到遠處還能看清近處,所以大家必須好好保護它。有些對眼睛感興趣的朋友想來了解一下,為什么眼睛能看到東西?為什么眼睛能看見物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為什么眼睛能看到東西
眼睛看到東西是因為光進入了眼睛,并聚焦到視網膜上,眼睛本身并不發光。
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上,是我們視力的基礎,也是較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因此有了近視遠視和散光等。
眼睛就像一個小孔成像的相機,通過這種方式聚焦投影到視網膜上的物體,其實是倒立的,當然要想形成清晰的影像還需要眼睛具有的調節能力,當這種能力受損時,就會出現常見的近視和遠視障礙,即聚焦的影像在視網膜之前或者之后。
如果眼睛中的晶狀體的密度有差異,還會產生散光現象,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散光。就是在晚上的時候看到交通燈的時候眼睛看到燈光的時候,是否光是聚攏的,如果不是(會由光源衍射出兩個長尾巴)就是散光。
散光的成因是進入眼球的光有多個聚焦點,因此導致影像重疊模糊,散光通常還會伴隨著近視或遠視出現,很少有單純性散光。
聚焦正常,但如果視網膜功能不正常,我們也將無法看到世界。
但要真的看到物體,還需要一系列復雜的神經反應,這其中視網膜上的黃斑是人眼對光較敏感的區域,當我們想看清東西時,我們需要把影像聚焦到黃斑處,聚焦在別的地方只能讓我們產生模糊的眼角余光的效果。有一種疾病叫黃斑變性,嚴重者會導致失明,哪怕光被正確聚焦到視網膜上,但相應的神經元不再對光產生反應,那么我們也就無法看到世界了。你可以把黃斑想象成傳統相機的底片,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數碼相機中的感光CCD。這東西要是出問題了,那么也就無法看到東西了。
當黃斑部分發生病變后,患者的世界里就有了“黑洞”,較嚴重的情況就是完全失明。
要想看到這個世界,還得依靠大腦的視覺中樞
來自眼睛視網膜的神經沖動信號發送到大腦的視覺中樞,在這里影像被解讀,較終讓我們產生一種看到的感覺,并能按照這種感覺行動,正確避開障礙,并進行更加復雜的審美,真是神奇。如果處理視覺信號的中樞出現問題,那么就是另一種疾病——皮質盲患者。
他們即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原因導致,比如中風導致視覺中樞缺血,如果未及時恢復,那就會徹底失明,如果能及時恢復供血,那么損失的視力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復。當視覺中樞出問題時,常見的描述是——眼前一黑..... ,突發的失明打擊,是很讓人驚恐的。
視覺的形成需要若干環節的緊密配合,一個環節障礙,都會導致視覺受損,甚至失明。所以愛護眼睛很重要,尤其在長時間看手機的時候,需要學會主動眨眼的技巧,并且在日常膳食中多吃一些富含胡蘿卜素或者維生素A的食物,控制自己不要用隨便用手揉眼。不要做毀人眼睛的所謂眼保健操,那操毫無用處,而且增加眼睛感染的風險。
構成眼球各種細小的部件
眼球分為眼球壁和屈光系統。
眼球壁有三層,從里到外依次為視網膜、血管膜和纖維膜。
視網膜又稱內層,是眼球壁的最內一層,分為視部、盲部。視部包含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盲部無感光能力。
血管膜又稱中層,包含了一樣眼球的脈絡膜、調節視力的睫狀體、呈環狀將眼房分為前房和后房的虹膜,位于纖維膜與視網膜之間,是眼球壁的中間層。
纖維膜又稱外層,是眼球的外殼,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厚而堅韌,有保護眼球內部組織和維持眼球形狀的功能。分為后方乳白色不透明保護眼球內部結構的鞏膜和前方透明的橫橢圓形角膜。
屈光系統由無色、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四部分構成,這四部分是允許光線通過的,所以被統稱為眼的屈光裝置。這四個部分任何一部分發生病變,都會影響視力,形成屈光不正,常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近視或遠視。
屈光系統的運行原理,就是通過凸透鏡折射和反射的作用,進行的一個屈光反應過程。
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東西,就是屈光系統在起主要作用,特別是其中富有彈性的橢圓形球體的晶狀體,在它的周圍有一圈結實的虹膜。當光線通過眼球正中黑色的部分那個被我們稱為瞳孔的東西時,虹膜會自動根據光線強弱,調節瞳孔的大小,使光線經過晶狀體,并將眼前的景象,匯聚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倒立的左右對調的畫面。視網膜上有感應色彩的錐狀細胞,感應黑白顏色的桿狀細胞,這就使得我們無論身處明處還是暗處,都能看到物體。這些視覺細胞又將影像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大腦會再將倒立的影像信號,自動轉換為正立的影像就是我們清晰看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