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我國二十四節氣最后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每個節氣都有相應的飲食習俗。立春吃春餅、清明吃青團、臘八要喝臘八粥等等,但大寒該吃什么,卻鮮為人知。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下關于大寒有哪些飲食方面的習俗。
大寒吃什么傳統食物?
雞湯
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羹
到了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于粘稠或清淡,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渾身熱乎乎的。
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臘八粥
雖然大寒節氣臘八已過,但是不妨礙大家在大寒再煮一鍋香濃美味的臘八粥,臘八粥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紅棗等一起熬煮,在寒冷的冬季除了能幫助人體提供能量之外,也有滋補御寒的功效。
蒸臘米
天津人會在臘月最寒冷之時,蒸臘米。所謂蒸臘米,就是在大寒時節,家家戶戶會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凈蒸透,之后鋪攤在蘆席上,等冷透后曬干,裝進干凈的瓷缸內儲存,即使放上幾十年也不會壞。夏天吃這種米可以免瀉痢;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用蒸臘米煮食。對脾胃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