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算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寒食節是傳統節日,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是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寒食節是什么節日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的105日,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冷食,所以在寒食節這一天只吃冷食,不吃熱食,也就是要禁煙火。
說起寒食節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春秋時期的一位霸主,就是晉文公。那時,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跟隨著他、不離不棄,在重耳逃入深山沒有糧食的時候,甚至不惜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后來重耳勵精圖治,終成為一代明君,也就是晉文公。但介子推并不求高官利祿,選擇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只得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葬身于大火之中。晉文公介子推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并為他修祠立廟,為了紀念他而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已經有2600多年歷史了,最初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覺得介子推的思想是不正確的,不該如此愚忠。后來寒食節的活動擴大了許多,禁煙火依舊延續,除此之外還有祭祖、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活動,這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所以久而久之,寒食節的初衷被漸漸淡忘了,甚至和清明合并成了一個節日。
可是寒食節有著自己的內涵,和清明節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寒食文化內涵以忠孝為核心,還有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這也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
所以不要再把寒食和清明當作是一個節日了哦,他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關寒食節的詩句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2、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韓翃《寒食》
3、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 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4、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5、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 孟云卿《寒食》
5、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 蘇軾《寒食雨二首》
6、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7、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 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8、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9、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說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10、春游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
—— 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