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皮筋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是誰發(fā)明已經(jīng)無從考證,據(jù)說起源于今天的河北一帶,當時是一種民間雜技,后慢慢在廣大人群中推廣開。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后宮妃子、公主主要的娛樂項目之一。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一種適宜于兒童的民間游戲,現(xiàn)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膠制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后,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先由倆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長,其他人輪流跳,按規(guī)定動作,完成者為勝,中途跳錯或沒鉤好皮筋時,就換另一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