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開年,“功夫巨制”《一代宗師》的上映,再次引爆大眾對中國武術的關注。
也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江湖,一個關于功夫的傳說。它數千年遵循“口耳相傳”甚至“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承規則,它始終帶有一絲不為外人所知的神秘色彩。
然而在這個商業無孔不入的年代,中國武術究竟在研習著怎樣的商業套路?昔日的江湖門派今安在?中國武術的商業江湖上又上演著怎樣的紛爭與較量?
武當:傳統武學的現代推手
武當武術,在風格上講究以靜制動,后發先至。其市場化道路也印證了這一點:恪守傳統、步步為營。
“預備,做!”“進步,退步,轉身,第一套……”
即便在春節期間,袁修剛的武當山道家傳統武館依然嚴格遵守著正常的作息時間:從清晨5:40開始,直到晚上20:30,每天上下午各二節課,時間從90分鐘到140分鐘不等。
這是42歲的袁修剛,武當三豐派的第十五代傳人,上武當習武的第21個年頭。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親歷并見證了武當武術的市場化歷程。
2004年,經師傅同意,袁修剛在武當山腳下籌辦起自己的武館。如同名字“武當山道家傳統武館”一樣,在商業化的形式之下,袁修剛這些年來一直執著堅持“傳統”二字。這不僅表現在他依然穿著傳統道服,梳著一絲不茍的發髻,還表現在他“盡可能傳統”的教學方式。
2007年,袁修剛把武館搬到武當山玉虛宮旁,學員的習武場地,就在玉虛宮內。武館的課程,都是傳統的武術項目,除了太乙五行拳、玄武拳、八卦掌、太乙玄門劍等代表性的拳法和器械之外,還有各種武當傳統功法和氣功。每天,他都會帶領學員打坐,領悟武術之道;學員在習武時偷懶或者開小差,他也會像師父當年處罰自己一樣象征性地打上兩下;除了授課,武館別無其他經營項目,哪怕是銷售配套的武術用品或書籍、音像產品……
在袁修剛看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經營上的商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并不矛盾。他把自己武館的主要市場定位在養生產業,與之相對應的,開設了氣功、太極、道家內丹等授課項目;而在生源上,他更是大力開發海外市場,一身道服的他用英語向外籍學生授課,已經成為玉虛宮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不過,也許正因為對傳統武術的恪守,袁修剛告訴記者,武當山附近大大小小的武館大概有二十家左右,但都不能形成規模。規模較大的,像他自己的武館,也只有三百余名長期在館的學生。
峨眉:商海亦江湖
與武當武術恪守傳統相比,峨眉武術的商業化之路更像江湖之爭,門派之爭,剩者為王。
“江湖上只有少林、峨眉和武當是門派,其他的都只是拳種。”
這是記者采訪峨眉武術研究會會長汪鍵時,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作為峨眉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僅有的兩名傳承人之一,江湖上更習慣于稱他為峨眉派“掌門人”。而事實上,他的頭銜還有樂山大佛文武學校校長、峨眉武術表演團負責人。45歲的汪鍵是樂山當地知名的“武術企業家”。
最開始創辦武術培訓班時,為籌措資金,汪鍵采用一種很“江湖”的方式,帶上學生,搬上桌椅板凳,在體育館門口現場表演招生,每個學生收50元學費,后來則更“江湖”——在峨眉山體育館里,汪鍵擺下擂臺,由六名自己的學生守擂,任何人只要攻擂成功,便可得到1000元的獎金。這場擂臺賽,他的學生拿下了六場比賽中的五場勝利,而10元一張的門票,共賣出了三千張,與體育館分成并扣除成本后,汪鍵凈賺5000元,那是他從事武術產業的第一筆收益。
然而從武林到商場,之間的障礙絕不僅是資金那么簡單。
隨著《倚天屠龍記》等具有峨眉武術背景的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的流行,汪鍵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期,峨眉武術產業迎來一個發展良機,在峨眉山所屬的樂山市,一級武館的數量有十幾家,機構多了,競爭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