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原名叫陳祎。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于貞觀三年經涼州出玉門關西行五萬里赴天竺,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后又游學天竺各地,前后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并與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五竺。
玄奘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后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占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于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杰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