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下半年首個寒潮藍色預警,這也是自2010年中央氣象臺正式啟動預警發布機制以來,下半年最早發布的寒潮預警。
氣象專家解釋,劇烈降溫是判斷寒潮天氣的標準之一,盡管國慶節前后我國南北方升溫明顯,多地氣溫創新高,但這股冷空氣勢力強勁,降溫作用明顯,因此預報員可以酌情發布寒潮預警。
前天(10月3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京津冀等地部分地區降溫12~16℃,豫鄂皖蘇湘等地降幅可達18℃以上,南方高溫范圍將逐漸減小。
中東部大部地區普遍降溫8~12℃
中央氣象臺預計,3日至6日,強冷空氣將繼續南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普遍下降8~12℃,內蒙古中部和東南部、東北地區、陜西大部、山西北部和南部、京津冀、黃淮、江淮、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12~16℃,其中,吉林東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北部、江蘇西北部、湖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8℃以上。
4日,副高南退,南方高溫范圍明顯縮小,5日(今天),南方高溫天氣基本解除。
預計6日至7日早晨,最低氣溫0℃線將位于華北北部至東北地區南部一帶,最低氣溫10℃線將位于四川東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至山東南部一帶。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將有4~6級風,高海拔地區及江河湖面陣風可達7~8級;我國北部和東部海域將先后有7~9級大風,陣風10~11級。中央氣象臺今晨繼續發布海上大風黃色預警。
降水方面,由于冷暖空氣在副高北側交匯,今明兩天四川、陜西、河南、山東等地仍有較強降水,其中,四川東北部、陜西南部、河南大部、河北西南部、山東大部、江蘇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每年3月、10月、11月為寒潮高發期,那么寒潮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北面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氣候寒冷,西伯利亞北面是極其嚴寒的北極。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主要就是來自這些地區。極地和高寒地區的強冷空氣沿著西風帶和西北氣流,向東南快速地、暴發式地侵入和移動,給沿途地區帶來強降溫、強風和強降雪,當達到一定標準時,即為寒潮。
位于高緯度的北極和西伯利亞地區,常年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少。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20℃以下,最低時可達-70℃~-60℃,1月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氣溫很低使得大氣的密度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洶涌澎湃地向其東南方向氣壓相對低的我國境內襲來,形成寒潮。每一次寒潮暴發后,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暴發。
另外,寒潮并不是最冷的時候才會頻發,中國天氣網統計分析了近11年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預警的情況,發現11月寒潮過程最多,其次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較少。
“一般來說,寒潮最早開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第二年的5月。寒潮最頻繁的季節不是冬季,而是春秋。”楊舒楠說,每年的3月和10月、11月,是寒潮的高發期。
為何今年的寒潮預警來得這么早?
為何今年的寒潮預警來得這么早?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解釋,今年國慶節前后,我國南北方升溫明顯,多地氣溫創新高,但這一股冷空氣勢力非常強勁,將會給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造成劇烈降溫。恰逢國慶假期,劇烈降溫可能會對交通出行、生產生活有不利影響,從服務角度考慮,預報員可以酌情發布寒潮預警,這種情況在以往也有過。
當寒潮來襲時,除了會帶來氣溫驟降、大風、雨雪以外,還會出現霜凍、冰凍、凍雨甚至沙塵暴。另一方面,寒潮帶來的雨雪可以緩解冬天的旱情,使農作物收益,寒潮帶來的低溫天氣,是冬季天然的殺蟲劑。
寒潮來了該怎么防御?發布寒潮預警,說明這場冷空氣實力不容小覷。冷空氣來臨時,氣溫驟降,如果沒有及時添衣保暖,容易受涼引發感冒;低溫刺激還會引起血管收縮,容易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因此,當冷空氣來臨時,應注意防寒保暖,頭、肩、頸、腰腹、腳踝、腿部要護好。
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