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震序列大致分為主余震型地震、震群型地震、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與孤立型地震。那么,大家知道雙震型地震成因機制是什么?雙震型地震成因原理是什么?
雙震型地震成因機制
成因機制是一個地震活動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發生時間接近、地點接近、大小接近的兩次地震釋放。雙震型地震亦稱“共軛地震”,是震群型地震的一個亞類。
地震一般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地震幾種類型。
(一)構造地震
地球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作用力,稱之為地應力。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積累和作用下,地殼的巖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巖石本身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巖層產生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迅速傳到地面,這就是構造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強烈的構造地震破壞力很大,是人類預防地震災害的主要對象。
構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是一個地區的地殼在地應力作用下逐漸積累了大量應變能,當應變能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極限數值時,巖層突然斷裂,釋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彈性波形式傳到地表,引起地面震動。地震發生與已有的活動構造有密切關系,普遍認為板塊運動引起板塊邊緣或內部構造薄弱的地殼變形、破裂,引發地震。
(二)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動時巖漿噴發沖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這種地震的震級一般較小,造成的破壞也極少,而且局限于發生火山噴發區域,只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
(三)陷落地震
由山崩、滑坡、隕石墜落等引起。地表陷落也可能引起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巖石,使巖石中出現空洞并逐漸擴大,造成巖石頂部和土層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這類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都很小。
(四)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人為因素誘發引起的地震,叫誘發地震,也叫人工地震。如水庫蓄水、地下核爆炸、油井灌水,或由于地下開采形成了巨大的空洞等也可誘發地震,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大型水庫蓄水后由于巨大水體對地殼產生的靜壓力破壞了地殼的相對穩定,根據地殼均衡理論,庫區地殼質量平衡被破壞必然會引起地殼變形或斷裂,從而引起地震。
現在國內建成越來越多的大型水庫電站,必需加強對水庫地震的監測。
地震的預報
地震的中長期預報是指地震中期預報和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年至幾十年內,甚至上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個月至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中期預報。對某地幾天至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短期預報。對某地幾小時至幾天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臨震預報。
地震中長期預報,特別是地震長期預報,主要目的是預測出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區、時間范圍和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區的地震趨勢分析。
短期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要求迅速、紀實、準確地確定發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以便在強烈地震到來之前,采取必要的堅決的預防措施。
短期預報要以中長期預報為基礎,而臨震預報又是在短期預報的基礎上進行的。不過,地震預報工作一環扣一環,要嚴格區分開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