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文化中,傳統喪葬禮儀是十分受到重視的。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很多地方摒棄了封建迷信還有繁瑣的喪葬舊俗,但是在福建民間一般還是按照的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舉辦葬禮。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福建的傳統喪葬都有什么樣的風俗習慣吧。
送終
“養老送終”自古以來都是晚輩對長輩義不容辭的責任。長輩臨終,子孫眷屬須日夜守護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須設法(如派人通知、寫信、打電話、發電報等)把他們召回。
子女聞訊后,必須盡快趕回侍候老人,即使遠隔重洋在異國他鄉,也要盡可能地回家為老人送終,以盡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親、媳婦),還要及時通知娘家,不然會受埋怨甚至發生糾紛。
搬鋪
又稱徙鋪、出廳、入廳堂。中國古俗很講究壽終的場所,即所謂“死于適室”,“壽終正寢”。福建自古以來也十分講究“壽終正寢”,病危時要把病人從偏房寢室及時地搬鋪到正寢(正廳),志稱“疾篤遷居正寢”。
俗信正廳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場所,壽終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陰間才可以與祖宗、親屬團聚。若壽終于偏房側室,死者魂魄會滯留在寢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轉生。故在民間(特別是農村),老人病危時,只要神智清醒,往往會自己要求到廳堂去。若壽終于偏房寢室,子孫也有照顧不周之嫌,會招來非議。
報喪
報喪又稱訃告、訃聞、報亡、報死等,閩南一帶忌諱說“死”、“亡”字,又稱“趕生”。報喪旨在告知親友參加喪事,同時通告與死者有相沖克的人(如孕婦)不要近前。報喪之俗歷代相沿,并形成一定規則,很受民間重視。
小殮
以衣衾裹尸謂之小殮。在尸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尸。福建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流行“乞水”習俗,“乞水”又名“請水”、“買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時,孝男在前,一手持缽,缽內放一塊白布條,另一手持幡,孝女隨后,哀哭前往河邊或井邊乞水。
乞水時須下跪,投入水中的銅幣(今用硬幣)一般是12枚,且用紅絲線纏住。汲水時,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買水。”請水到家時,其余孝眷佇立門前迎水入宅,將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兒子浴尸,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幾下。
志稱:“拭尸體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腳會裂開。在莆仙一些地方,專門熬煮五味水(五種青草藥熬成的湯水)為死者凈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樂土。
守靈
浴尸更衣后,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哭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托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