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節日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色彩,這是因為,在中國,不同的節日有不一樣的風俗,這些節日的起源是不同的,就使得人們在過節的時候,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方式,了解這些節日的風俗以及禁忌是必要的,也是有寓意的事情。
沒有三十的除夕的年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大年三十是除夕,但有的時候,會遇到臘月二十九是除夕的時候,農歷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吃年夜飯迎祥納福
在除夕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在家中吃上一頓團圓飯,年夜飯又稱團圓飯,貼春聯、掛燈籠。春聯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形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生目標的追求!貼春聯、掛燈籠是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表達人民避邪免災,迎祥納福的愿望。拜年之后,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說明晚輩又長大了一歲,同時,表達長輩對晚輩愛護與鼓勵,在新的一年可以更加的努力上進。
祭祖避邪免災
這一天,人們除了吃團圓飯之外,祭祖也是其中一個不能夠缺少的儀式感,這代表尊老敬老的意思,中華民族祭祖的節日很多,如 清明 等,其中,春節上墳祭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它表達了晚輩對長輩的敬尊和思念!也表達一個宗族后繼有人,拜年晚輩給長輩,弟弟給兄長拜年,儀式為跪地磕頭、抱拳作揖,但這都是以前的習俗,現在都不用行跪拜之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