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唐杜氏,為帝堯裔孫之后,以國為氏,始祖杜伯。黃帝姓姬,其后,他的25個兒子又形成14個姓氏。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汪龍(居于今河南淮陽市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唐杜”為姓。
2、相傳黃帝時釀酒的發(fā)明者杜炳的后代杜康。杜是始于釀酒鼻祖的姓。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姓在現(xiàn)在河南境分布較普遍,陜西西安杜姓比較興旺。杜姓在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到臺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據(jù)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時期杜姓已播遷在現(xiàn)在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
3、出自他族改姓。據(jù)《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后魏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族人,后漢化改革時改漢字單姓杜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明代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陸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國廣東大埔縣人曹傳美(改名杜埃)、河北饒陽人王潤象(改名杜澎)、湖南寧鄉(xiāng)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們的子孫仍以原姓氏為姓。赫連勃勃后裔曾為避難改姓杜,較出名的有杜朔周(赫連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