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王與群臣之間有嚴格區別,帝王的謚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謚號字數逐漸增加,唐后各代皇帝的謚號,一般都偏長,命謚的用字,有特定的規范,不可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謚之字任意解釋,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謚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謚法著述在百種以上,載錄謚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
2、謚號,為中國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后期,賜謚權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決于“圣裁”,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