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為過年,是中國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鐘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春龍節,又叫龍抬頭,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
7、三月初三:上巳節,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17、九月九日:重陽節。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
21、十二月八日: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漢族概況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占91.51% (2010,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數據),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公元前21世紀后,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他們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實際卻來自不同的部落集團,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爭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于蠻、夷、戎、狄等;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后經兼并、爭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前221年秦兼并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