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三月三是什么節日 畬族三月三的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是畬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三前后,畬民聚集的地方張燈結彩,旗蟠飄揚,鞭炮震天,身著節日盛裝的畬族人民從大村小寨潮水般擁來,山歌對唱、祭祀舞蹈、民俗表演、體育競技等活動熱鬧月卜凡。
畬民對畬族三月三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這一天,畬鄉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牲口,祭祀祖先;畝民也多選擇這天作為畬家男女定情或婚嫁的日孔做烏飯、吃烏飯成了三月三里一項重要的活動。到夜幕降臨,畬民還要舉辦籍火歌會,內容主要為對歌。
畬族三月三的習俗
畬族三月三傳統習俗豐富多彩,其基本內容主要有吃烏飯、祭祀舞蹈、趕歌會,以及一些傳統體育活動表演等。
吃烏飯
據《浙江省少數民族志》載:景寧畬民三月三吃烏飯,是用一科,金語稱“烏枝”、漢語稱“山饅頭”的小灌木嫩葉(即烏穩)搗碎取汁,浸泡大米煮成的飯。這種黑色的米飯十分可口,有青草芳香味,據說吃了這樣的烏飯,上山不怕螞蟻咬。
《景寧畬族自治縣志》記載:“三月三是畬族的傳統節日,相傳祖先因狩獵殉難,子孫們在這一天吃‘烏飯’(糯米用烏枝葉汁即山饅頭汁染黑蒸熟),有的地方還舉行對歌,以作紀念。”
做烏飯是取新鮮烏穩(山饅頭)樹的葉子洗凈,放在石臼里搗碎,取出過濾,用其汁將糯米浸泡半天,米撈起來瀝干后,放在木飯瓶或陶飯顫等容器里文火蒸熟后,先供奉祖先、神靈,然后自己才能吃。這種飯看上去烏糟糟的,并不是很起眼,吃起來卻是糯糯的,香噴噴的,非常可口,吃了還想吃。后來有人加入山間野味,如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和米一起蒸,那味道就更鮮美了。
千百年來,三月三前夕,舍家婦女背著竹簍唱著舍歌,上山摘烏穩葉。三月三這天,舍民家家戶戶做烏飯,吃烏飯,畬族村寨處處飄蕩著烏飯沁人心脾的清香,有“一家蒸烏飯,十家飄清香”之說。舍民們或用烏飯宴請貴客,或帶著烏飯團(20世紀60年代以前舍民把烏飯盛在葦葉飯包里)去趕歌會。
祭祀舞蹈
畬族是一個尊宗敬祖的民族,記述畬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高皇歌》載:“(龍麒)自愿官唔愛,一心間山學法來,學得真法來傳祖……盤藍雷鐘學師郎,收師捉鬼法來強,手反千斤天羅網,兇神惡煞走茫茫。”關于“做功德”,在《盤靚世考》中有載:“盤瓢因為游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而終……殯后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畬族“祖圖”中即有“閭山學法”圖像,也有多人手拿道具,州人手擎寫有“超魂超度”字樣的木牌翩翩起舞的形態。由此可見,“傳師學師與做功德”和舍民族的源流密切相關。據考,自唐宋以來就有舍民在景寧的救木山、澄照大赤洋等地定居,明代大量入遷,日后不斷繁衍壯大。故而畝族祭祀儀式—傳師學師與做功德—就在浙江景寧畬族聚居區代代相傳,在三月三時,更以吃烏飯、跳祭祖舞等形式緬懷先祖,漸漸形成具有相對獨特文化品味的祭祀儀式。
畬族三月三的由來傳說
畬族三月三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有多種說法。
其一,《盤瓠世考》記載:“盤瓢因為游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而終……殯后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這一天是農歷三月初三,簧火歌舞之風從此開始。之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畬民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哈酒,帶上烏飯,從四面八方會聚而來,祭拜祖先,對歌跳舞,吹奏樂器,圍著籠火狂歡,男女青年借此對歌傳愛,直到天將破曉。
其二,據((浙江省少數民族志》載:“據說在唐總章二年,畬民被朝廷軍隊圍困在深山老林之中,處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困境。他們在大山里唯一尋找到的是一種叫烏穩的果實,采回來給雷萬興品嘗后,雷萬興命令畬軍大量采集此果,為畬軍充饑。后畬軍得到外援,第二年春,雷萬興又一次帶領畬族人民反抗,最終取得了勝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三,雷萬興感到特別高興,在與士兵們的談笑中回想起采野果的情景,此時正值春天,沒有烏穩果,就下令畬軍,采來烏穩樹葉煮飯,算是慶祝。大家吃得很香,飯后高興地唱起山歌跳起舞,于是畬民三月三吃烏飯的習俗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