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國人一年到頭來,最重視的一段日子,這段時間代表的是新的生活的到來,同時也是全新的開始,因此,人們會非常重視春節(jié)期間的日子,正月十一也是春節(jié)期間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了解這個節(jié)日的民俗,例如祭奉紫姑等,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奉紫姑象征來年豐收
正月十一的一個重要民俗是祭奉紫姑,紫姑是古代的時候,人們心目中的女神,尤其是在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qū),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諸事。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
行彩橋寓意好運上門
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xí)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橋頭。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nèi)宄扇海隼蠑y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涌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采下橋頭的榕枝竹葉,并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
舞龍代表代代幸福
舞龍是中國一直以來傳承不滅的風俗,代表的是幸幸福福、平平安安的寓意,會有好運勢,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jié),長的有11節(jié)。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jié),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舞龍者自愿組成,隨時可以更換,輪流舉舞,舞龍的人被稱作勇士。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yè)興,炮龍因承載著眾人的夢想,年復(fù)一年,代代起舞,終成獨特的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