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對地貌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丹霞地貌,它是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看上去非常獨特又壯觀。那么,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丹霞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內外力作用的共同影響。
1、受到流水作用將周圍風化的紅色砂礫帶到低洼盆地處沉積下來成為巖石,氣候干熱造成巖石的氧化作用。
2、在重力等外動力作用下,溝谷不斷展寬,崖壁崩塌后退,山頂面積不斷縮小,原來的山體逐步退縮成“堡狀殘峰”或孤立石柱。
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丹霞地貌的名稱起源: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巖層。
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巖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
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指天上的彩霞。
丹霞地貌簡介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于全國28個?。ㄗ灾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溝屬于幼年期丹霞,貴州赤水丹霞屬于青年期丹霞,廣東丹霞山屬于壯年期丹霞,江西龍虎山則屬于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后丹霞層、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