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震來臨的時候是非常突然的,所以大家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那么,群震型地震后會大震嗎?群震型地震后是有大地震嗎?
群震型地震后會大震嗎
不會大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一般均小于80%。震群型地震分為兩種:一種是地震活動逐步升級的;另一種是兩個以上主震型地震組合或混淆一起而形成的。震群與主震尚未發生的前震常難以區分。
群震(又稱群發性地震、頻發性地震)意指某處在相對而言較短的一段時間中發生一系列地震而無法明確判斷出主震的地震型態。群震的時間長度隨著每次事件發生各有不同,一次群發性地震可能持續的時間會從幾天、幾周、到幾個月長。 群震是火山噴發前會發生的典型地質活動之一。
近來研究顯示,在臺灣多數地區均有群震現象(尤其以花蓮一帶的群震最為頻繁),且群震發生后,短期內不會伴隨大型的地震。這樣的臺灣地質特性是預測地震值得探討的課題。
以下是一個群震發生的例子:2008年2月時,延著Cerro Prieto斷層(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靠近其首都墨西卡利處)一共發生了五百多起地震。另被稱為莫谷爾區地震事件("The Mogul earthquake sequence")的群震現象,則是發生在雷諾 (內華達州)。其自2008年2月起開始,連續數月直到2008年11月才結束。在2月到4月中間,此次地震共造成千余起、最高至4.7級的小型地震。
震級的意思
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于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于1000個5級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于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
1、一般將小于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2、M≥1級,小于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3、M≥3級,小于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4、M≥4.5級,小于6級的稱為中強震(如9·7彝良地震)
屬于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5、M≥6級,小于7級的稱為強震(如8·3魯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級,小于8級的稱為大地震(如8.8九寨溝地震,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地震)。
7、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1、震級大小劃分
震級大小劃分——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2、有感地震: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3、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4、強震: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2、地震分類
地震分類——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脈動——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3、怎樣粗略判斷地震的遠近與強弱
地震時震中區的人們感到先顛后晃,隨著震中距離的加大,顛與晃的時間差會逐漸加長,顛與晃的強度會逐漸減弱;在一定范圍以外,人們就感覺不到顛動,而只是感到晃動了。若地震時你感到顛動很輕,或者沒有感到顛動,只感到晃動,說明這個地震離你比較遠;顛動和晃動都不太強時,說明這個地震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