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的傳承下來的飲料,茶就是最受歡迎并且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享用到,更是老少皆宜的養(yǎng)生方式。而在長久的歷史長河中,茶葉的飲茶方式更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
那么,本期飲茶文化了解從古至今飲茶方式的演變。
漢魏六朝時期——煮茶法
漢魏兩晉南北朝所飲何茶?如何飲茶?古籍雖有零星記錄,但是卻語焉不詳。《僮約》稱“烹茶盡具”,《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說道:“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的飲茶法,誠如皮日休所言,“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
東晉杜育作《荈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涉及擇水、選器、酌茶。茶煮好之時,茶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天的積雪,鮮似春日的百花。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湯,當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東隅”的甌或碗中飲用。
隋唐時期——泡(淹)茶法
隋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xù)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五代、宋時期——點茶法
五代的茶以團餅為主,但制作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團、餅)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導地位。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元明清時期——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
【結束語】不一樣的茶葉有著不一樣的泡法,每個愛茶人的心中也有著自己心儀的泡法,綜合起來才能夠喝到美味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