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人的地方就由競爭,后來這形式慢慢就演變成體育競技活動,在悠久的北京文化中很早就有關于體育的項目,那就是天橋摜跤,時至今日天橋摜跤早已不在僅僅代表著體育,更是代表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根據(jù)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摔跤運動。到了清代始稱“官跤”、“摜跤”,設有善撲營,清末中國跤術已達到較高水平。滿清被推翻后,結束了官辦善撲營的歷史。
威震善撲營的“官腿”頭撲戶瑞五爺和宛八爺(宛永順)在天橋紅廟(金鐘廟的下院)開設跤館,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連峰、沈友三、滿廣田、寶善林、孫寶才、何生等人,從此,食俸祿的“官跤”融入了民間,統(tǒng)稱為“摜跤”。
自廿世紀20年代宛八爺?shù)耐降軐毶屏郑?900-1965年)在北京天橋設跤場,開創(chuàng)了自己獨特的摜跤藝術:它以靈活多變、體型優(yōu)美、解說幽默、文武結合加中幡的獨特摔跤藝術模式,曾活躍于民國晚期和建國初期。之后又將此技法傳給傅順錄、陳金泉、馬貴寶、徐茂、石珍。
其中還有獲得國家體委授予的“運動健將”稱號。傅順錄——摜跤加中幡的唯一傳人,將全部絕活又傳給其子傅文友和傅文剛。傅文剛在北京宣武區(qū)文委的支持和幫助下,建立了“北京傅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使摜跤加中幡的傳統(tǒng)技藝得到了挽救與發(fā)揚。
摜跤技術的練法強調三盤;在技法上強調大絆子36、小絆子多如牛毛;演出形式多樣:量活(現(xiàn)掛)、灌口、“包袱”不斷,說話風趣幽默;比賽規(guī)則:每場必滿三跤,三局兩勝制。
天橋摜跤作為一項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不僅具有民俗、藝術、體育、文化、社會、歷史等價值,而且與中幡相結合,展示了中國民間獨特摔跤藝術。
但是,目前北京天橋摜跤藝術的發(fā)展堪憂,隨著老一輩摜跤名家的相繼作古,跤壇后繼乏人、屈指可數(shù),沒有固定的練功和演出場地,市場模式化運作困難,漸漸淡出體育運動會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加強其規(guī)范保護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