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的英雄事跡都流傳到至今。他們都為國家做過很多的貢獻。細數寧波歷史名人還真是數不完,每個地方都有做出貢獻的歷史名人。細數鎮江的歷史名人還真是數不勝數,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鎮江文化的歷史名人吧。
趙聲
在鎮江,提起趙伯先,很少有人不知道。因為鎮江有條馬路叫伯先路,又有一個公園叫伯先公園。1881年生于圌山腳下的大港鎮。青少年時期,就慨嘆清的腐敗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他精詩文,擅武事,體貌魁梧,性情豪爽,疾惡如仇,稱譽鄉里。1902年在江南陸師學堂畢業。次年,東游日本,結識黃興,革命之志益堅。歸國以后,在家鄉大港舉辦閱書報社,宣傳救國主張,喚醒國民覺悟。不久去南京,任兩江師范學堂教員,創作七字唱本《歌保國》,秘密散發,宣傳革命。1905年任新軍三十三標標統。1906年加入同盟會。
李竟成
李竟成1881年生于圌山腳下的許弄村小橋頭。父漆工,曾任太平軍旗官。李少年時,因家貧一度輟學務農,后得大港名儒趙蓉曾先生賞識,免費收讀,與其子趙聲同窗,志趣相投。清光緒三十一年,應征入新軍三十三標,歷任排長、隊官,加入同盟會,繼又考入南洋陸師學堂。廣州起義前,李竟成奉趙聲召喚赴粵,潛往香港,被派策動新軍反戈,奔走于省港之間。起義失敗后,李潛回上海,參加同盟會上海地區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后,在滬與同盟會同志共商光復鎮江、南京大計,銜命至常州、無錫等地,召集有志革命的退伍兵目,組織敢死隊,暗藏武器,分批潛入鎮江待機。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并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我國橋梁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余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致力教育改革,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長期擔任學會領導工作,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
王文治
中國清代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少負奇志,詩歌和書法聞名于當時。25歲游京師,曾出使琉球。乾隆三十五年(1770)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三年后大考第一,擢侍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因事鐫級,乞病歸,即游食江湖,不再出仕。乾隆南巡,在錢塘僧寺,見到王文治書寫的碑石,大為賞愛,招之出,亦不答應。著有《夢樓詩集》和《快雨堂 題跋》。 王文治對王羲之、王獻之的書跡有很深的研究,行書效法《圣教序》和《蘭亭序》,而專重風神趣味。他喜用柔毫或長毫,講求姿態,清峻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