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試內容,本為時務策五道,貼一大經,康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謂進士惟誦舊策,皆無實才,乃加試雜文二篇,即詩賦,后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應試者潛心詞章,論者常譏為浮薄,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僅存空名,進士科遂成為科舉制度中的惟一科目,考試內容,自北宋王安石提倡實學,罷詩賦,用經義、策論取士后,雖屢變,而終于以經義為止;
2、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余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干脆專考經義,讀書人真正走進了死讀書、讀死書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