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時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后來紙張普及后,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為上圓下方。
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于是就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