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我們通常把節日按照農歷的時間來走。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我們常說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八月十五的到來,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而一樣的事每個家庭都是熱熱鬧鬧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看月亮,寓意著團團圓圓。
傳統節日中秋節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的起源
在說起中秋節的來源時,很多會覺得時上古時期民間的人對月亮的喜愛和崇拜。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文化深厚源遠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月亮的圓缺變化與農耕時令之間的關系。中秋節源自于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中秋節的習俗
在中秋節的到來,我們一般都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寓意團團圓圓。在中國各地,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一種必要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飽,月餅甜香”。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子木的《孟良錄》,在當時只是一種小吃。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和月餅結合起來,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了自己的想法。同時,月餅也是朋友們在中秋節用來連接感情的重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