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Birthday),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老人和兒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所以在中國生日可以看作是一個家庭的節(jié)日。
生日其實是一個紀念日,紀念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不管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重要的紀念日,那都不重要;有一個,或者有一些人的紀念日我們一定要記住,那些愛著我們的人!上帝是如何安排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些人為什么愛著我們,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是如此的幸福。因為有人愛著我們,我們也愛著他們......
◇ 生日的日期定義◇
對于生日到底是哪一天,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傳統(tǒng)對此定義并不一樣。所以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解釋生日上,往往會產(chǎn)生分歧。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顯著特征之一。
◇ 生日日期怎么算◇
中國過生日的時間是陰歷!
◇ 生日日期在西方◇
西方人的生日日期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日期就是出生的那一天的公元紀年法的公歷日期。這樣如果恰好是2月29日生日的話,每逢閏年才會有生日。
在西方的占星術(shù)和12星座理論里面,都是用陽歷來推斷“性格”,未來的“運氣”,“婚姻”,“情緒變化”等。西方人過生日習慣使用,并且分成12星座。雖然他們都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卻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西方生日由來
生日聚會的習俗產(chǎn)生于很久以前的歐洲。人們認為在人生日的那一天,魔鬼會聞訊而來。為了使過生日的人免受傷害,朋友和家人會來到他家和他共度危難并帶來關(guān)切之情和良好的祝愿。贈與禮物能讓氣氛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把魔鬼擋在門外。這就是生日聚會的來源。起初只有國王被認為有足夠的分量獲得舉行生日聚會的權(quán)利。漸漸地,孩子們也能夠在自己生日的當天舉行生日聚會。 最早為孩子舉行的生日宴會出現(xiàn)在德國,被稱為Kinderfests.(德語:Kinder小孩;Fest慶祝;聚會)
◇ 生日日期在中國◇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生日記錄方法跟西方簡直是大相徑庭。中國人新的一歲開始于農(nóng)歷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說除夕過后,每個人就長了一歲。所以新年辭舊迎新的意味里面還有歲數(shù)的一定含義。而一般過生日還是習慣使用農(nóng)歷。所以每個人可以有兩個生日,一個農(nóng)歷一個公歷。因為中國農(nóng)歷紀年法是一種經(jīng)過修訂的月歷,是跟月亮的公轉(zhuǎn)周期有關(guān)的,所以每一年農(nóng)歷生日對應的公歷日期不一樣。
第一個生日是周歲,幾乎是最重要的生日。
舊時老人過生日分得比較仔細。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長過生日還會有相應的慶祝活動。傳統(tǒng)生日一般是按虛歲計算。
→整生日:指的是每逢個位數(shù)是9或者0的生日 例如 59歲,60歲,49歲,50歲等。他們有不同的叫法:
大慶 每逢生日個位9的生日如39 49 59 69 79等;
正慶 每逢生日個位0的生日如40 50 60 70 80等。
→散生日:生日個位數(shù)是1-8的生日 如51-58歲。
◇ 中國生日由來◇
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通常將四十歲以下的誕辰紀念稱作“過生”,而過了這個界限的就稱作“做壽” 。然而,無論怎樣,隨著如今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也越來越喜歡找些理由給自己“放假”,這其中“過生日”就是最好的借口之一,因而親朋好友這么一聚,壽面不得不吃、蛋糕不得不切、酒不得不喝,何不快哉!
對于生日文化的由來,人們一直眾說紛紜。早在先秦《禮記、內(nèi)則》中就有記載:“子生:男子設弧于門左,女子設帨于門右。”這里“弧”是指弓,“帨”是指佩帶在身上的帕子,意思是說孩子生下來時,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家門的左邊掛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門的右邊掛手絹。從此以后,每年的今日,人們都要設宴慶祝,也就是通常說的“過生日”。那么,人們?yōu)槭裁匆^生呢?
第一種說法:慶祝生命的延續(xù)和興旺。
在《漢書·盧綰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及高祖(劉邦)、綰壯,學書,又相愛也。里中嘉兩家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羊酒。”據(jù)后人分析,盧綰的父親與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同住一里,視為生死之交,兩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嬰,鄉(xiāng)親們得知這一消息后特意準備了禮物前來祝賀,而“復賀”的日期很有可能是兩個孩子的始誕紀念日,也就是我們說的生日。可見,過生日的習俗在秦末已十分流行。
第二種說法:對母親賦予生命的感激。
俗話說:“兒的生日,母親的難日”。拋開十月懷胎不說,每當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作為孩子的母親必須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因而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做生日的本義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注“劬”qú 過分勞苦,勤勞:劬勞(指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勞苦)】。希望通過做生日來追思母親臨產(chǎn)及分娩時的痛苦,體會父母哺育的艱辛。在《隋書·高祖記》中,隋文帝曾下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nèi)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這里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楊堅的親生父母楊忠和呂氏,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無獨有偶,在《顏氏家訓·風操》中也記載著,南朝梁元帝的生日是農(nóng)歷八月初六,每逢這天,他都要在宮里設“齋講”。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這篇文章中還曾提到了當時江南某些地區(qū),以設酒慶的方式慶祝生日,這一舉動被作者斥之為:“無教之徒,雖以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可見,隋唐五代時期在我國北方,做生日多是出于儒家的孝親觀念,以嚴肅正式的儀式居多,多帶有哀戚色彩,據(jù)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及五代時后漢高祖都堅持不搞生日慶賀,生日是多像一種紀念儀式,然而每年慶祝生日的習俗已在我國江南部分地區(qū)悄悄流行起來了。
第三種說法:消災驅(qū)邪。
這種說法源于一個民間傳說:有個少年家境貧寒,家中只有一個年過七旬的老母親相依為命。一次,少年突然得了一種不知名重病,家里無錢醫(yī)治,眼看奄奄一息之際,有人告訴了他一個方法,稱某月某日,八仙將路過此地,可備上酒水以求他們幫助。少年依計行事,果然見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臨別時八仙告訴他:“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慶祝,定可長壽。”消息傳開后,過生日置酒請客逐漸成為了當?shù)厝说囊环N習俗,流傳開來。這雖然是個傳說,但也可以看出,過生日在很多人心里有一種消災祛病、祈求來年平安的意思。
眾所周知,生日伴隨著一個生命的全過程,它見證了生命最初來到世間時的“哇哇”啼哭聲,也記載著歲月流逝中的道道痕跡,每個人對生日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其實,生日也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每年絕不可能只過一次生日。
◇ 生日的慶祝方式◇
每個人的生日都是對個人來說比較重要的日子。它代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中國舊時的生日慶祝一般是面對特別小的孩子或者年齡超過40歲以上人。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這些歲數(shù)對于中國來說應該具有特別的含義。人到了80歲以后就是高壽了,所以這個歲數(shù)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
◇ 中國舊時傳統(tǒng)◇
慶祝老人的生日一般是子女親手為他們做的壽面與壽包;
小朋友過生日,父母會封紅包給兒女,以作表示。
◇ 西方生日傳統(tǒng)◇
在多數(shù)英語國家,人們在生日聚會上唱《祝你生日快樂》歌,祝福過生日的人。一般是在生日Party上有人捧出點燃生日蠟燭的生日蛋糕時大家齊聲歌唱(一般要關(guān)燈,保持房間黑暗)。生日蛋糕一般是一種裝飾的非常漂亮的蛋糕,而且在端上來的時候上面要插上與壽星年齡一樣多的蠟燭。 壽星要手捧許愿石默默的許個愿望,然后吹滅蠟燭,這是因為古時歐洲人相信煙是能升上天堂的,許愿后吹滅蠟燭,就代表愿望能隨著煙傳達到天空。而如果是一口氣就吹滅了所有的蠟燭,那么愿望就可能實現(xiàn)。而許愿石據(jù)說是一種有記憶并能幫助人實現(xiàn)愿望的石頭。有種迷信說法認為如果把愿望說出來就不靈了。壽星一般要切蛋糕的第一刀,除非是太小父母才可以代勞。
如果生日聚會在一家餐館舉行,那么也會唱生日歌。餐廳的服務生可能還會領(lǐng)唱接著就會送上餐后甜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蛋糕,可能免費也可能不免費)。 這個餐后甜點可能用一些發(fā)光的東西代替蠟燭。餐廳的其他顧客一般會加入進來一起祝福,唱歌。 在一些餐廳還會有特別的非傳統(tǒng)生日歌去和舞蹈表演。
對于一些特別的生日或者因為蠟燭的數(shù)目會有引起火災的風險,特殊的蠟燭可能會取代實際的多個小蠟燭。這些蠟燭做成數(shù)字的樣子,例如5歲生日可能在蛋糕上點一支象數(shù)字5的蠟燭,50歲生日點一支象數(shù)字50的蠟燭就行了。
生日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特別的日子,所以一般過生日的人都會受到朋友和家人的特別待遇。所以小孩子都對自己的生日十分的期待,甚至希望早點來,但是成年人則比較反感,因為又有人來祝賀自己老了一歲。 除了聚會之外,在生日這一點還會有禮物送給過生日的人,一般來說會得到一大堆朋友和家人送的禮物。
孩子們的生日聚會一般比較有趣,還有許多有意思的游戲例如老鷹抓小雞Pin the Tail on the Donkey, 搶座位游戲, hitting pi?atas等。成年人的生日聚會就比較正式了,一般是在一家餐廳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不管在什么年齡,這些聚會的目的都是讓過生日的人感到非常的幸福快樂。有個笑話這樣講,生日有時被叫做一年內(nèi)最美好的一天,生日后一天則是一年最糟糕的一天,因為到下一次生日還有一年呢!
還有一個傳統(tǒng)叫驚喜聚會。有時人們故意顯得把某個人的生日忘記了,讓要過生日的人感到自己被忽視了,而實際上大家都在暗中準備驚喜聚會。相反的,很多人對這個聚會也是守口如瓶,因為大家對這個聚會都很期待。
佛祖的生日稱為佛誕。
◇ 創(chuàng)意主題生日會◇
不同于傳統(tǒng)生日,主題生日會是指讓過生日的孩子選定一個主題,家長和孩子一起邀請小伙伴來參加自己的主題生日會。一個成功的主題生日派對流程包括:(1)選定一個主題(比如公主、米奇、海盜、足球、汽車等等);(2)裝飾計劃(包括采購同主題的紙杯紙盤橫幅桌布氣球等裝點氣氛的產(chǎn)品);(3)食品計劃(食物和點心);(4)游戲計劃(派對中活躍氣氛的游戲)(5)邀請客人;(6)小禮品(讓每個來參加派對的孩子都能獲得一份禮物和快樂);(7)感謝客人。
◇ 生日祝福歌曲◇
《生日歌》原名《祝你生辰快樂》(HappyBirthdaytoYou),可說是「文明世界」人人會唱的「小調(diào)」,唯知道其出處者可能不會太多。
此曲本為幼稚園學生與教師互道早安的兒歌,最早見于一八九三年出版的《幼稚園兒歌的故事》(MildredHill:《SongStoriesoftheKindergarten》,一八九六年再版改名《SongStories》),原名〈各位早安〉(〈GoodMorningtoAll〉)。作者為肯塔基州路易斯鎮(zhèn)(Louisville)的希爾姊妹Mildred和Patty,前者作曲后者填詞。米爾德莉(1859-1916)為鋼琴演奏家兼在教堂司(風)琴,對黑人靈歌甚有研究;佩蒂(1868-1946)是兒童教育學博士,為路易斯鎮(zhèn)實驗幼稚園校長,以先進教學法推廣幼兒教育名于時(因此被邀參與一八九三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教育展覽」);她于一九○六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九年任該校幼童教育學院院長。
希爾姊妹的《各位早安》于一八九三年十月十六日注冊版權(quán),但一九二四年三月四日高爾民(R.H.Coleman)未經(jīng)作者同意把它的歌詞「goodmorning,dearchildren」改為「happybirthday,dear(人名)」,此后《生日歌》成為慶生會「必唱歌」;一九三一年百老?歌劇《TheBandWagon》用上此曲,一九三四希爾姊妹中的老三積絲嘉為版權(quán)興訟并獲勝,自此之后,「商業(yè)性演唱生日歌」便得向希爾姊妹支付版稅—每唱一次便要付一次錢,不少精打細算的歌劇班主不勝負擔,改由演員讀出高爾民未注冊版權(quán)的歌詞……。《祝你生辰快樂》版權(quán)其后多次轉(zhuǎn)手,數(shù)額都在數(shù)百萬美元之間;其版權(quán)費收入在二十世紀末期每年俱在百萬美元左右。目前其版權(quán)為時代華納所有(至二○三○年屆滿)。
《祝你生辰快樂》所以傳遍全球,主因當然是易上口,但若非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軍「打遍天下」,此歌無法傳至全球每一角落。據(jù)《堅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資料,《祝你生辰快樂》、《驪歌》(AuldLangSyne,原義為「時間流逝」;syne音為sign,不少人唱為zine,誤)及《他是個快樂的老好人》(ForHe'saJollyGoodFellow),為三首最多人唱的英文歌。
《祝你生辰快樂》人人唱,唯以一九六二年五月瑪莉蓮.夢露在甘乃迪總統(tǒng)生日會上所唱者最為膾炙人口。《驪歌》是蘇格蘭民謠,為大詩人羅拔潘(R.Burns,1759-1796)根據(jù)「老翁所唱」(羅拔潘的傳記說,寄居其家的老婦比蒂.大衛(wèi)遜,熟知民間故事與歌謠,未知「老翁」是否「老婦」之誤)記譜錄詞,一七九一年詩人把手抄稿寄給大英博物館,附信說「這首古老的歌源于何時,已不可考,僅知此前未見諸任何手稿或印刷體……,適合在不同氣氛下詠唱」。《驪歌》成為年終「棄舊迎新」歌,在蘇格蘭有悠久歷史,在世界各地流行,則始于一九二九年電視播出后;一九四○年的電影《魂斷藍橋》(WaterlooBridge)以之為男女主角(羅拔.泰萊和慧云李)生離之歌,從此深入民間,風靡全球……。現(xiàn)在廣泛「利用」之地竟然是臺灣—畢業(yè)典禮和喪禮都彈此調(diào)!據(jù)說日本有些店子在打烊時播此歌,只是筆者尚無此「奇遇」。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韓國在十九世紀初期,便以配上愛國歌詞的《驪歌》為國歌,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日治時期被禁;一九三七年僑居西班牙的世界知名朝鮮音樂家AhnEak-tae譜又稱《愛國歌》(AeguKga)的新國歌以取代《驪歌》,為流亡于上海的朝鮮臨時政府(1919-1945)接納;二戰(zhàn)結(jié)束朝鮮獨立之后三年的一九四八年正式被政府定為國歌,自此《驪歌》在官式場合絕唱。 《驪歌》現(xiàn)在仍流行于西方或受西方文明影響的地區(qū),香港便有不少人唱此歌除舊歲迎新歲。
另一首最多人唱的《他是個快樂的老好人》,亦有送舊迎新的意涵,多于離職、退休宴會及酒吧聚會中「合唱」,惟于華人地區(qū)似乎無法深入民間,港人熟悉此歌,是受西方電影電視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潛移默化;此歌的「出處」似不可考,僅知是美國民謠而已。
老人過六十大壽是虛歲還是實歲
民間傳統(tǒng)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由來已久。
古代按天干地支紀年,60年一個花甲,人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民間傳統(tǒng)習俗把60歲作為正式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60歲祝壽稱為“大慶”。60歲之后的每年稱作“壽”,每十年稱為“大壽”。
祝壽按虛歲,即提前一年,59歲做60大壽,69歲做70大壽。
祝壽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