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喜洋洋,最令人期待的,除了年夜飯,就是搶紅包了。由于近些年社交軟件的普及,人們都習慣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還有搶紅包的功能。在大年三十這種喜慶的日子,自然少不了各種聊天群搶紅包了的活動了。
農村大年三十搶紅包
隨著人口流動和科技的發展,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和習慣其實跟城市相差不大了。大家基本上都人手一部手機,微信聊天都使用的得心應手。每年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微信群和朋友圈必定鋪天蓋地都是過年的祝福語,還有一些人會在聊天群里發個紅包,讓大家搶,烘托過年的喜慶氛圍,這種時候,群里總會特別地熱鬧和歡喜。
紅包發多少比較合適
紅包發多發少,要結合自身的經濟情況。派紅包是新年的一種習俗,中國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中國人喜歡吉利的數字,像66、88等都是好數字,比較忌諱的是4這個數字,所以發紅包的時候要注意避開4這個數字。
壓歲錢最早起源
除夕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壓歲錢的起源也很早。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有辟邪驅鬼,保佑平安。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壓歲錢的的來歷有兩個寓意,一種為壓“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說有人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在漢語中,“祟”和“歲”同音,流傳到現在,就是壓歲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