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最喜歡的時候,這也是我們的生活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每一個節日必定會有很多傳統節日會有的活動,包括大寒的時節特有的活動,大寒本來也比較接近過春節,所以傳統活動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大寒的打糍粑活動。
打糍粑是什么意義
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大寒舂糍粑,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千百年來廣大人民與之結下了深厚友誼,對之情有獨鐘,并賦予了它無限寄托和深刻喻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打糍粑的流程
打糍粑的前一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木材,浸泡好的糯米,開始打糍粑了。旺火燒起來,甑里灌上滿滿的淘洗過的米,看甑的人需要敏銳的感知米是否蒸熟,把甑拿掉后,籠布和篦子還在糯米上,把篦子拿開放進篜里,再用手拍打籠布,最后開始打糍粑,兩兩相對的成為一組,從邊緣開始不斷的敲打,然后再翻面敲打,翻面的時候最好沾點水,不然會不好翻面,從整粒米到打成黏糊狀再將黏糊狀的糍粑至備好的桌案板上成大塊兒糍粑型,一甑米的糍粑整個過程大約四十分鐘。
打糍粑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墻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后,作為城墻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