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等,潑水節相當于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持續3-4天左右,而開門節和關門節和傣族的宗教有一定關系,前者是佛主入寺的日子,后者是佛主出寺的日子。
傣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它又被稱為泰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雙版奶傣族自治州,以孔雀、大象為吉祥物,依水而居,也被稱為“水上的名族”,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本名族特殊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還是非常多的,主要由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等。潑水節相當于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日,在每年陰歷四月的時候舉行,一般持續3-4天左右。而開門節和關門節,和宗教有很大的關系。
關門節在傣語里面的意思是佛主入寺,在傣歷九年十五日時舉行,一共三個月,相傳這三個月是佛徒集中懺悔的日子。而開門節在傣語中的意思是佛主出寺,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是迎接佛主講經三個月返回人間的日子。
傣族最重要的節日有哪些
關門節
傣語叫“進洼”,意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后,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傣語叫“出洼”,意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洼時擺在佛座后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后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趕”。傣語“隆”是指一棵樹或一片林,“示”或“趕”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樹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樹紀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種下的樹當作村寨的保護神。“隆示”的時間在夏歷二月,具體時間各村寨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領頭,全村男性到一棵專門的樹下祭祀,“隆示”期間,相互走親串戚,互致節日祝賀。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對山歌,找伴侶。大順寨一帶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約到河里撈魚撈蝦,直至傍晚再將捕獲的魚蝦各取少許,放入江河,意為愿來年魚蝦滿江河,捕不完,撈不盡,當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樂。“隆示”期間,客人準進不準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卻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歷十月,五谷進倉,傣族人民都要擇月末的最后一個屬龍日叫谷魂。是日,各戶都要到田間殺上一只母雞,點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帶回家,放入倉庫里。以示谷魂已經回家,以后就可開倉用量。
對歌節
每年五月端陽這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匯集于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對歌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裝而來,開展男女之間和村與村之間的對歌比賽,從太陽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帶著干糧來聽唱。對歌節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對象的極好機會。